上海江桥镇储备培养管理“三措并举”
本报讯 近年来,上海嘉定区江桥镇党委积极开展本土化人才建设工作,面向社会公开招纳江桥籍青年人才。现在这些人员中,进入机关、事业站所的共21人,其中三分之一已担任部门副职以上干部;在镇属公司工作的共15人,其中四成已是部门负责人;在村、社区工作的共31人,其中进入领导班子的占83.9%。人才回流工作的开展,为江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分门别类,多层次储备本土人才。加强信息采集,建立在读大学生的动态储备库。由镇团委牵头,成立了江桥籍大学生联谊会,并随时跟踪这一群体的动态情况。同时还创设了江桥青年BBS论坛等平台,建立了动态的人才对话和储备机制;依托产业园区,建立专业人才的储备库。在西郊集聚区、江桥物流园区等开通“人才直通车”,建立了“集聚区网上青年专业人才库”,储备了各类专业人才。
突出实践,多方式培养本土人才。推行挂职锻炼助理制。本土青年人才在正式安排工作岗位前,先到镇动迁办、信访办等窗口单位进行短期锻炼,随后根据其专业和特长,安排到具体单位挂职锻炼;推行青年干部交流制。青年干部一般2~3年轮岗一次;推行重点岗位领导带教制。将有培养潜力的青年干部放到一些重大工程或难点项目中,委派有相当工作经验的副调研员负责带教;本土大学生暑期锻炼制。每年暑期,各村从在职大学生信息库中物色本村的大学生,进行挂职锻炼。
注重实绩,多渠道管理本土人才。实行干部述职述学制度。每年组织一次青年干部集中述职述学,促使其自我加压,努力提升整体素质;实行本土青年干部“跟踪考察制”。组织部门不定期走访人才实习、工作单位,听取各方意见。同时,镇党委每年开展综合评价,将挂职青年干部纳入基层单位班子领导考核,接受群众的测评。(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