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规选才用才——贵阳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综述
发布时间:2008-06-11 点击次数:次
贵阳市以超常规的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吸引了贵州乃至全国的目光。
5月26日,贵阳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超常规加强人才培养”、“超常规引进高层次人才”、“超常规激发人才活力”。
两天后,贵阳市又将两个重要文件公开登报征求意见,一个是《关于开展区(市、县)党委书记、区(市、县)长人选公推竞岗工作的意见》,一个是《关于公开选拔市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的意见》。
贵阳市在超常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连续抛出的几个“绣球”,让人眼睛一亮,让很多有识之士心动不已。一时间,专家学者、机关干部、市民百姓纷纷打来电话,发表看法、咨询政策、推荐人才。到5月28日,贵阳市人事局网、中国贵阳人才网上,《意见》的点击率就达到5000余人次。贵阳市很多干部见面就互相问:“你打算竞争哪个岗位?”
省社科院老院长张同生说,贵阳采取超常规措施选才用才,极富战略眼光和创新意识,既统筹兼顾又突出重点,特别是把选拔、培养、引进高端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充分体现了对人才的尊重。
北京的一些高层次人才也关注着几千里外的贵阳。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12名博士后联名给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写信,希望到贵阳工作。光明日报等媒体随即对此予以报道。
盘清家底:缺的不是思路最缺的是人才
2007年12月29日,中共贵阳市委八届四次全会通过了一项重要决定——把贵阳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城市。这是贵阳市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精神以及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顺应当今世界城市发展潮流,从自身实际出发,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宏图大业令人向往——“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观念浓厚,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可以想见,这一目标实现以后,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会更加协调,人民生活会更加幸福。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非常之时,干非常之事,也正需要非常之人。可以说,市里对人才的渴求,比其他任何需求都强烈。”然而,令市委、市政府感到忧虑的是,翻开贵阳市的人才“花名册”,一些领域的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捉襟见肘”。
——总量不足。把中专以上(包括中专)和初级职称以上(包括初级)的人才都算上,共有26万,仅占总人口的7.3%。而周边城市,南宁同层次人才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79%,成都为16.4%,长沙为8.79%。
——层次不高。本科以上的仅占37%,研究生以上的仅占0.7%;高级职称的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6.3%,省核心专家、省管专家仅占全省总数的3.7%、5.6%。全市没有1名“两院”院士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而青岛、成都、长沙、苏州均在30人以上。
——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城区,县以下特别是农村很少;相对集中在党政机关和教育、卫生等行业,金融、规划、环保、法律等行业的人才短缺。
——青黄不接。高级职称人员中,35岁以下的仅占2.46%;在市管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中,35岁以下的仅占2.99%,而55岁以上的占了25%。
……
贵阳市在人才上的窘态,被一件事暴露无遗:市里准备成立一个金融办公室,为正县级机构,想寻找一名学金融的博士来担任主任。然而,筛来筛去,全市只找到一个学金融的硕士,“寻博计划”被迫搁浅。
严酷的现实,迫使贵阳市痛下决心,大踏步地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今年4月30日,贵阳市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人才队伍建设暨组织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切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超常规推进人才工作。
以此为标志,一整套超常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举措陆续出台。
用好“儿子”:是猴子就给你一棵大树,是老虎就给你一座高山
超常规激活现有人才,把现有人才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是贵阳市人才工作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在贵阳市,现有本土人才被形象地称为“儿子”,外来人才被称为“姑爷”。李军认为,在贵阳这块土地上干事,毫无疑问,首先要靠贵阳现有的人才,靠在各条战线、各个岗位上辛勤劳作的人才,既要把资历老的同志妥善安排好,又要大胆启用年轻人才。
长期以来,“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在贵阳市不同程度存在。前面的人不挪位,后面的人就上不来。于是,很多人干事不积极,习惯于“排队等官当”。针对这一情况,贵阳市提出积极培养年轻人才,只要是“苗子”,就要及时培养,及时使用,给他们平台,使他们熟悉社会、磨练意志、开阔眼界、提高本领。
贵阳市还提出,要用不同人才的最佳年龄段。一位市领导说:“人才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从才能的萌芽、发展,到成熟,最后衰退,大体上是一个抛物线型。杂技演员、舞蹈演员,十多岁、二十多岁的时候正是在台上放光彩的时候,可是职称上不去、工资福利待遇上不去,非得到几十岁,上不了台了,跳不动了,才给个高级职称,工资才涨得上去,这跟人才成长规律很不相称。这种做法应该改变。”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贵阳市出台了一系列超常规激活现有人才的措施,如:建立在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突发事件中考察干部的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干部可破格提拔,特别优秀的可以越级提拔;选拔配备一批30岁左右的县级干部;打破市直机关单位限制,试行市直机关中层干部跨部门竞争上岗,选调优秀乡镇领导干部交流到市直机关工作;对能力及业绩表现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可破格低职高聘并享受所聘专业技术职务的经济待遇;对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第一线作出突出成绩的特殊人才,可破格评定专业技术职称,不受计算机、外语测试限制;等等。
这些举措,让那些有才能、有抱负却因为“来得晚”排在“尾巴上”的人看到了希望,感到有干头、有奔头,觉得只要想干事、能干事,一定会干成事。
招引“姑爷”:一人一策,柔性引才,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
今年5月15日,北京市和平西桥贵州大厦。“贵阳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恳谈会”在这里举行,几位市委负责同志与北京的8名博士后、博士面对面交流,诚恳地对他们说:贵阳市确定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战略思路,蓝图已经绘就,关键要有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来实施。我们现在求贤若渴,热忱欢迎各类人才到贵阳大显身手,建功立业。只要你们愿意来,什么条件都可以谈,什么方式都可以合作,一人一策,一事一策,不拘一格。
此举彰显了贵阳市委、市政府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决心和诚意。贵阳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特别强调采取柔性引才方式,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很多人说,《意见》的“干货”很多——
面向国内外招聘具有国际国内行业领先水平的领军人才、知名人士、核心专家、省管专家、博士后、博士担任项目负责人或政府顾问,由市政府聘为“筑城特聘专家”,按项目完成情况给予5万至20万元奖励;
统一修建或购置一批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的专家公寓,供到贵阳服务的高端人才使用;
“两院”院士的生活津贴从每月1万元提高到2万元,住房补贴从6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科研经费从不少于50万元提高到不少于100万元;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进入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的人选,“长江计划”学者,生活津贴从每月2000元提高到3000元,住房补贴从25万元提高到35万元;
省管专家生活津贴从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并明确了25万元的住房补贴;博士后生活津贴从每月1000元提高到1500元,住房补贴从15万元提高到20万元;
……
超常规的政策吸引着许多高层次人才的眼球。省管专家沈兰英通过互联网看到《意见》后,激动不已地说,贵阳市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为各类高端人才打造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以及优厚的待遇,必将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到贵阳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服务。
现任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局长的丁雄军博士,是几年前从外省引进到贵阳工作的“姑爷”。他直言不讳地说:“《意见》中的不少措施让我深受鼓舞。这体现了贵阳对人才的大气、大度、大方,必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热情和活力。”
面对外来人才的跃跃欲试,贵阳有些同志担心:人才涌入贵阳,会不会抢了我们的饭碗?对此,市委解释:外面的人才能够带来一个团队,带来一个项目,发展一项事业,带来好的思想观念,帮助我们拓展空间、创造机会。他们是给我们造饭碗来了,不是同大家抢饭碗、争地盘。我们一定要有长远眼光,心胸开阔一点,大度一点、大方一点。我们不能只要“儿子”不要“姑爷”,也不能引来“姑爷”气走“儿子”。
制度创新: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
前不久,省委组织部到贵阳市考察了7名副厅级干部人选。如果这7名干部得到提拔,空缺的职位如何补充?要不要改革创新?对此,全市干部关注,全市百姓关心。
为了避免出现“带病提拔”和“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现象,贵阳市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提出的“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八字方针,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报经省委组织部批准,决定对区(市、县)党委书记、区(市、县)长人选实行公推竞岗,对市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实行公开选拔。对区(市、县)党委书记进行公推竞岗,在全省是首次。
有专家指出,“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最大限度地避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许多从事组织工作多年的“老组工”看出其中要害:实行公推竞岗、公开选拔,实际上就是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一把手”用人行为。对此,李军坦诚地说:“我的权力来自于组织,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民赋予的。我除了行使作为市委书记应有的一票权力外,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规办事,坚持尊重民意,把权力交给领导集体、交给制度、交给人民。我相信,通过制度选拔上来的干部,保险系数、安全系数比任何个人推荐出来的都要高得多。”
有一些同志也犯嘀咕:该不会是“作秀”走过场吧?对于这些疑惑,贵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俞静告诉记者,贵阳市委在干部选拔任用中,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按照规矩办事。她举了个例子,前不久,贵阳市政法部门领导班子调整,调整面达37.8%,市委交给组织部门的,不是一个现成的名单,而是“十年交流、五年轮岗”这把“尺子”。省委书记石宗源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作出批示。
在采访中,很多专家学者和高层次人才都认为,贵阳空气清新、夏季气候凉爽、海拔适中、灾害罕见,这样的环境对于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随着这些超常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举措出台,爽爽的贵阳一定能够汇聚大量优秀人才,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舞台上施展才华、大展宏图。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工程是第一工程”正在贵阳市迅速而有力地变为实际行动。(王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