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干部工作 >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干部“能下”需解决的三个问题
发布时间:2009-08-24   点击次数:
 
     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需从干部为什么“下”、怎么“下”、“下”了之后怎么办等方面同时着手,建立相应的机制,才能确保干部“下”得顺畅。

  1、明确“下”的标准,解决为什么“下”。以科学统一、公正合理、操作方便、注重实绩、群众公认为原则,完善干部考核制度。一是考核时间和频率的合理性。如届中与届末考核相结合,年中与年末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经常性考察相结合等。二是考核内容的全面性。以岗位职责为核心,起码应包涵政治思想素质标准,作风标准,工作能力标准,政绩标准,民意标准,业务素质标准,身体标准等。三是考核方法的辩证性。在坚持党委及其组织部门作为基本评价主体的同时,落实其他社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评价权,确保参与考核范围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考核过程中要用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干部;考核项目量化比或等级设定做到科学,各个项目比分权重、等级划分要有利于准确评价,公正评价。

  2、畅通“下”的渠道,解决怎么“下”。建立健全干部“能下”的常规性制度,确保干部“下”得顺畅。一是严格执行试用期制,对新提任的干部试用期满后进行严格考核,经考核不合格的,及时调整下来。二是建立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制度,对于犯有明显过失或对重大责任事故有领导责任的干部,要求引咎辞职或责令辞职。三是坚持轮岗交流制度,对在一个领导岗位工作时间较长的干部,根据其业务和能力情况进行轮岗交流,增强领导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四是建立领导干部助理制,针对部分领导干部缺乏行政管理能力,但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实际,采用助理制,把他们调整到能发挥其专长的单位担任领导的助理,发挥其作用。五是建立健全淘汰机制,定期进行竞争上岗,使干部的“上”和“下”常规性。

  3、拓宽“下”的退路,解决“下”了怎么办。从建立保障制度入手,拓宽干部“下”的退路。一是建立干部“下”后区别对待、量才使用机制,做好跟踪考察,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干部还可以重新使用。二是制定干部“下”后的待遇制度,确保“下”来的干部在工作、生活、政治等方面保留一定待遇,使他们愉快地退出领导岗位。三是加强干部教育和培训制度,使干部具有多项专业特长,“下”来后有较强的适应性,能顺利转岗、换岗,并解决好“下”后的思想问题。刘龙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