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上级精神 > 政策文件
江苏探索校企人才交流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1-08-11   点击次数:
 

8月1日至4日,江苏省高校领导干部学习会在张家港召开,会议围绕“人才流动体制”进行了深刻讨论。此前江苏省召开人才强校、人才强企推进会,对于校企之间人才融通进行了新一轮的部署。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江苏积极探索人才交流新模式,校企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呈现规模化、多元化。

校企人才流动呈现规模化

江苏省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王奇表示,江苏省资源禀赋不足,之所以能始终保持在全国发展的领先位置,重要的一条是紧紧依靠科教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高校、企业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江苏省教育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江苏省实施“产业教授计划”,积极探索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合作模式,首批选聘了111名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推进“校企联盟行动计划”,全省近100所高校、2500多个学科团队与省内9200家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高校服务企业的科研人员达到2万多人次。选派高校科技人员担任科技乡镇长的科技特派员,引导高校科技人才携带专利成果向企业、行业、产业实施技术转移。江苏省在省内160多家企业建立“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江苏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沈健介绍,江苏省组织高校研究生导师指导下的研究生团队到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促进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组织高校人才投身沿海开发和新兴产业发展等重大战略行动,深入开展关键技术和重点项目研发,智囊团和生力军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江苏省高校对外签订科技合同49363项,成交总金额147.1亿元。目前,江苏省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园区孵化面积达172.7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124家,总收入52.6亿元。通过大学科技园建设和产学研合作,高校涌现出了一批创业人才。

校企人才流动方案具体化

在两次近期召开的省级会议中,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等部门相继明确了江苏省未来关于人才交流的具体方案和目标,校企人才流动将成为江苏省未来发展主要的战略规划之一。

首先,校企人才流动要有国际化导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人才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人才流动不仅局限于省内、国内,要放眼全球。江苏省支持高校企业面向全球引进人才到校企担任学院院长、学科带头人和技术负责人。

江苏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过利平表示,江苏省高校、企业都要用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手段来配置人才资源。具体来讲,高校要坚持开门办学,广泛的进行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同时企业也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与跨国公司共建研发中心。

其次,人才培养要与产业需求相配套。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湘宁表示,一方面,高校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可以获得相关配到政策,得到特别支持。

根据要求,江苏省人才培养将适应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六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重点领域培养紧缺的专门人才。

第三,人才流动要以资金和政策作为保障。王奇表示,人才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其开发和配置应遵循市场规律,坚持“谁投入、谁受益”,“谁使用、谁开发”的原则,在校企之间人才流动中给予资金的支持和奖励。杨湘宁指出,高校和企业要树立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的理念,主动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

具体来看,高校应按总支出5%左右,企业按不低于销售额0.6%的标准设立人才发展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各地各部门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人才投入,对人才投入较大、成效显著的高校和企业给予奖励。

校企人才流动渠道多元化

沈健表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制定了校企人才交流的目标:一方面,积极实施“江苏产业教授计划”,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另一方面,继续坚持实施“江苏高校地方科技特派员制度”,安排高校教授、博士到地方政府和企业挂职、兼职。

过利平认为,高校是育才的主阵地,企业是用才的主战场,只有校企全面双向融合,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十二五”期间,江苏省计划选聘500名优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兼职教授,将从高校选派10000名教授、博士到企业和基层服务。

第一,校企人才交流渠道将进一步拓宽。王奇表示,要真正打破体制束缚和身份界限,拆除校企之间的藩篱,实现人才无障碍交流、江苏省将积极推行“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的模式,全力以赴完成“十二五”期间校企人才交流的目标。杨湘宁表示,要将高校人才智力优势转化为企业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优势,要把高校科技人才到企业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成效,作为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的依据。

第二,校企人才合作层次将得到提升。王奇认为,美国硅谷、韩国大德科技园、台湾新竹科技园、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科园都是校企人才合作的成功范例。江苏省人才合作的层次不仅仅要停留在简单的人员流动上,要向深层次和长效性转变。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副主任胡学同表示,江苏省校企之间的交流可以以共建研发队伍、共享创新平台、共同承担项目、联合开展科技攻关、联合制定技术标准、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形式实现,人才交流的层次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第三,校企人才合作形式将会创新。江苏省一直支持高校与企业广泛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王奇表示,江苏省将借鉴摩托罗拉大学、惠普商学院等成功做法,启动实施“企业大学创建工程”,依托高校人才资源,在省内建设10所企业大学。江苏省将加大“科技镇长团”的选派力度,逐步将选派的范围扩大到省内所有县级市,使科技镇长团成为校企人才合作的粘合剂、企业技术创新的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