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上级精神 > 上情下达
人才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访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曹福龙
发布时间:2008-12-09   点击次数:
    从3万到68万。三十年时间,人才总量呈几何级增长。数字激增传递出一个信号:苏州正在进行人才开发和人才集聚的浩大工程。作为一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古城,吸引人才的魅力何在?它是怎样完成从“历史名城”到“人才天堂”的崭新跨越?

  在前不久举行的苏州在京人才开发合作洽谈会上,记者采访到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曹福龙。从他的谈话中,我们把握到苏州人才工作的脉络。

  人才发展要领先经济社会发展

  “小桥、流水、人家”的地域小市、资源小市,一举成为2007年生产总值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五,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列全国第一的经济活跃区。“苏州现象”一直为全国瞩目。

  苏州经济发展表现出强劲势头,一个重要原因,苏州重视人才发展,重视人才引领经济。“人才建设是苏州目前发展阶段的头等大事。”曹福龙用市委书记王荣的观点“佐证”苏州对人才工作的重视。

  最新人才数据显示,苏州高层次人才年增长率已经连续多年超过人才总增长率,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3.88万人,苏州人才资源总量达到67.9万人,每万人拥有人才数1088人,与北京、上海等国内高层次人才集聚区的人才流进流出比达到8.2:1。

  “苏州人才工作取得如此成绩,应该说得益于清晰的思路和科学的方法”。对于人才工作,曹福龙视角独特。“人才发展思路要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这样才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储备。”

  曹福龙说,上世纪70年代末,苏州的人才建设也遭遇了“尴尬”,那时候,苏州人才队伍仅有3万人,尤其是产业人才,极度匮乏。

  值得欣喜的是,苏州赶上了“好时候”。谈起这段经历,曹福龙娓娓道来,时值改革开放,“苏南模式”异军突起,培养了一批乡镇企业家,实现“农转工”;80年代末,又值浦东开发,在其辐射带动下,苏州开始大规模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园区吸引外资企业陆续落户,实现“内转外”,外贸、外经、外资等国际人才走进苏州视野。

  经历了“农转工”、“内转外”的过渡,苏州人才总量很有起色。但因这两个时期属“经济发展带动人才发展”模式,所以两个难题依然“横亘”:人才基数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适。曹福龙说,导致两个难题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人才发展被经济发展“牵着走”,来什么,用什么。被动工作的直接后果是难创新。

  为此,苏州转变思路,大胆创新,调整人才政策,在全国率先“打开门户”,大量外地人才涌入苏州,至此,苏州迎来人才增长高峰。连续保持10%以上的人才增长率为2005年“率先全面小康”奠定了扎实基础,人才工作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应逐渐凸显。目前,苏州拥有1500家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连续三届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下辖5个县级市均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前十名。

  曹福龙说,苏州思想解放的脚步并没有停止,继续打响紧缺高层次人才资助、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工作品牌,日趋活跃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活动在苏州已扩展到下辖五市七区,各具特色,错位发展,既保障了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同时引领苏州朝着“建设中国乃至全世界创新型城市”大步阔进。

  谈到此处,曹福龙感慨万千,“思路决定出路,实践证明,在人才工作上苏州主动出击,超前谋划,是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加快,加快,再加快

  加快、加快、再加快,这是采访中曹福龙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做人才工作,一定要有紧迫感。”

  曹福龙告诉记者,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苏州产业的集群化程度不断增强,产业水平的不断提高,重点产业的人才规模优势正逐步向人才竞争优势转变。整体来看,高层次人才仍是十分匮乏,这也是苏州积极努力、引进培养的重点所在。

  为此,曹福龙提出,苏州要实现三个“加快”:一是加快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大幅度提高企业高层次人才容纳能力;二是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实现人才引领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依托苏州产业规模优势和领先优势,加快实现现代制造业人才高集聚,努力形成特色产业的高集聚带。此外,曹福龙还提出,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及指导作用,进一步完善鼓励人才创新,扶持人才创业的政策体系,为人才构建一个促进原创性研发和关键性科学技术突破的学术生态、促进研发成果产业化的市场环境、提升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平台和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激励机制、服务体系和人文氛围。曹福龙认为,人才工作要研究重点,抓关键,抓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再去解决问题就有针对性,工作才有实效。

  曹福龙说,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呈现出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人才资源社会化开发就是苏州人才工作目前的薄弱环节和下一步工作重点。目前苏州正在着手加快推进这项工作,以期实现苏州人才队伍的更加快速优质高效发展。

  思路清晰,方法科学。苏州已经初步形成了企业与人才、社会与人才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当前,苏州已进入新型工业化、城市现代化、经济国际化互动并进的重要时期,处在工业化与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全面接轨的重要阶段。“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人才开发和人才集聚,苏州的发展才能找到新出路。”曹福龙语气坚定。

  但求所用,更求所为

  当然,苏州的人才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引得来,怎么留得住?留住了,怎么起作用?为此,苏州也是费尽心思,绞尽脑汁,想办法,谋出路。经过不懈努力和思考,曹福龙找到“症结”:引得来,留得住,归根结底还要靠环境。

  曹福龙对人才工作载体建设有这样的认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更求所为,什么水平的舞台,就能引进什么水平的人才。”为人才创造干事创业的优良环境,才是苏州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2004年起,苏州市设立的紧缺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吸引”了不少海内外人才。这个采取政府资助、社会化操作的形式,每年组织社会培训机构承办政府主导的紧缺人才培养项目,至今累计资助资金逾1000万元,参培人员超过3万人。

  曹福龙给出一个数字,目前苏州各级公共财政每年用于人才开发的专项资金不少于2亿元,占苏州年度财政收入的5‰。

  “13万个工业企业,27万个工商户,5个国家级开发区,博士后工作站,留学生创业园,这些都是人才成长的舞台。”

  在人才载体建设方面,曹福龙如数家珍,一一列出苏州的“大手笔”。全国共建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17个,建成了苏州科技城、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城等一批科技创业孵化机构,在孵企业从业人员超过2.5万人;培育了一批国家高薪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先后引进和建立内外资研发机构181家。

  “苏州经济发展再快,没有人才支持,这个快速就不能持久。”曹福龙结论精辟,“如果说苏州通过孜孜不倦的实践和探索,在人才工作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想归根结底就是苏州的人才工作始终围绕人才强市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战略,把打造人才首选城市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所在。”(胡超玲 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