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上级精神 > 上情下达
弄潮敢向潮头立:改革开放30年苏州农村党建工作历程掠影
发布时间:2008-11-24   点击次数:
 【开篇】

  过去30年,江苏苏州,这个江南鱼米之乡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苏州人以气势磅礴的勇气智慧,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写下划时代的壮美诗篇。

  30年来,苏州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苏州市县域经济高度发达且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费孝通先生曾评价,苏州的“城乡一体化”,是全国“化”得最好的区域。苏州的统筹城乡发展可以用“三个最”来概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全国最小、农村经济实力全国最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国最好”。

  当人们惊诧于这一系列犹如魔术般的巨变和奇迹,不禁要问:这小桥流水,何以如此风生水起?这温山软水,何以这般春潮激荡?

  弄潮敢向潮头立。感受30年的日新月异,30年的激荡风云,也能感受到30年巨大变化中贯穿始终的一根主线——正是依靠农村工作坚强领导核心的党组织,义不容辞地担负起领头发展的重任,带领着广大农民不断奋斗向前,迈过“小康”社会的台阶,朝着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大步奔跑。在30年的征途中,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理念,如何发挥作用?如何适应发展,提升自己的功能?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秘密。

  【第一章】

  理念——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

  实现党建工作与农村中心工作的“无缝对接”

  【现场】

  30年前,钱月宝是常熟县藕渠公社老浜大队的生产队记工员。如今,她是梦兰村和梦兰集团的“当家人”。她一面用手指着“梦兰村改革开放图片展”上那张发黄的收支明细表,一面向记者介绍身旁的年轻人:“亮宝,村党委副书记。他父亲就是表格上一年‘超支454元4角9分’的沈根富”。年轻的副书记笑着告诉记者,如今,梦兰集团每年给早已变身“股民”的村民分红,“大家都能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

  【同期声】

  30年的奋斗历程,已经让许多农村党员干部心里扎下这样的根:“党员不带领群众致富,还要党员干什么?”“农村党组织就是要把富民强村作为工作的第一追求。”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已成为苏州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共识。

  【历程】

  走过的脚印,在苏州每一个农村党员干部的心中,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苏州在不同时期都十分重视把农村广大党员群众的力量、智慧凝聚到抓经济、促发展的目标上来。“凝心聚力抓发展、富民强村奔小康”,“一心想着群众富、一切为了共同富”,“大多数群众富了才是真的富”等等,成为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体现先进性的根本落脚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乡镇企业迅速崛起的实际,苏州把加强乡镇企业党建摆上重要位置,探索出一条既不同于行政村党组织、也不同于城市企业组织建设的乡镇企业党建工作新路子,率先在全国提出了“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想。实践证明,这一务实的指导思想有力地促进了乡镇企业的百花齐放。

  在这期间,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带领和发动党员群众发扬“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跑市场、搞调研、找客户、上项目、增效益,实现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

  1985年,全市乡镇企业总数超过1万个,职工人数超过100万,完成产值近百亿元,并出现了24个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乡镇,号称“万家灯火、百万大军”;1987年,乡镇企业在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中已达到半壁江山;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成就了远近闻名的“苏南模式”。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市把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农村党建工作的中心任务,提出了实施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根本目的的“示范村”创建和整顿经济薄弱村党组织两大主体工程。各级党委明确提出,村级组织建设的成效如何,关键看有没有把经济搞上去,有没有实现共同富裕,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带动和促进作用。

  在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互动并进、加速推进的新时期,村级党组织领导经济的方式从原来的直接参与转变为间接的引导服务,苏州农村基层党组织顺应时代要求,转换村级经济发展思路,走可持续性发展之路,大力发展股份制、合作型经济,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开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到2007年底,全市村级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城乡收入之比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解读】

  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苏州各级党组织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富民强村的根本途径,是解决农村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的一把钥匙。

  集体经济实力越雄厚,为民造福的能力就越强,共同致富就越有保障。因此,苏州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始终坚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为民造福、实现富民强村的主攻方向,做到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目标同向,工作同步。

  【第二章】

  核心——选好农村带头人

  始终把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关键举措来抓

  【现场】

  走进全国文明村——常熟蒋巷村,一幢幢花园别墅,一排排成荫林木,一块块绿茵草坪让人们流连忘返。谁能想到,4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交通闭塞、血吸虫流行的苦地方。在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带领下,坚持走“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发展之路,蒋巷村已经变成全国生态村、全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7年全村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2亿元,创利税7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6万元。

  2008年7月23日上午,应届硕士毕业生赵中华结束了在苏州市农村干部学院的培训,准备前往所在村“赴任”,和小赵一样即将奔赴苏州各地农村的大学生“村官”总共有120人。苏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立平殷殷寄语:要坚定理想信念、甘于吃苦奉献;勤于学习思考、提高能力水平;树立服务意识、心系人民群众;保持谦虚谨慎、维护基层团结。

  【同期声】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30年的实践,让苏州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给钱给物,不如一个好支部;发展发家,需要一个好干部”。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从蒋巷村的实践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选好带头人!

  【历程】

  改革开放30年里,苏州市各级党组织大力解放思想,更新用人观念,把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环境中,正确把握并不断拓展其时代内涵。

  改革开放后,苏州市明确提出了这样一个用人思想:在革命战争时期,用人要用会打仗、能打胜仗的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用人要用熟悉经济、能把经济搞上去的人。根据这一用人思想,各地积极从农村退伍军人、乡镇企业骨干、回乡知识青年及镇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选拔了大批年富力强、精明能干、有闯劲和发展思路的优秀分子进入村、厂领导班子,促进一方经济发展,致富一方百姓,带动了农村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苏州市各地将用人标准拓展到既会发展经济又要有很强的共同带富能力,既能加快发展又要有很强的社会管理服务能力,既懂政策业务又要具备创新创优素质的优秀人才上来。在坚持传统选人渠道的基础上,各地加强了从非公经济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外出经商人员及社会上的“能人”中选拔村干部的工作力度。与此同时,还注重从先进村的优秀骨干中交流选配村干部,为村干部的培养选拔充实“源头活水”。目前,兼具发展素质强和管理服务强的“双强型”村党组织书记占到总数的80%以上。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苏州市就开始探索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工作。目前,全市共有1305名大学生村干部在基层工作。各级党组织积极鼓励他们在农村实际工作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在处理化解各种矛盾中掌握方法、积累经验,使一大批年轻同志迅速地成长起来。

  多年来,苏州市在实践中始终坚持做到这样几条:看一个干部政治素质好不好,既看他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更看他在贯彻执行中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所创造的业绩;看一个干部水平高不高,不是简单地看他读了多少书,主要是看他利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所取得的成效;看一个干部才干强不强,不仅看他的“唱功”,更注重看他的“做功”。回顾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巨大变化和发展,关键的一条就是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选好配强村级“带头人”的结果。

  【解读】

  改革开放形势下,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仍然主要是通过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来实现的,而这种作用能否充分地发挥,主要取决于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的能力和素质。

  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首要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尤其要选好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工作实,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对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三章】

  经验——抓两头、带中间、促整体

  不断完善农村党建工作新举措,促进整体联动提升水平

  【现场】

  张家港市永联村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最快、苏州市经济实力最强的村之一。村办企业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84年4月,从当时30万元起家的小作坊,现已发展成为拥有总资产150亿元的“全国500强企业”。该村被誉为“中国第一钢村”。2001年和2006年,永联村两度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同期声】

  2007年7月26日,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评价说:“永联的发展是在维护和发展了群众利益的基础上,企业与社区实现了共生、共荣和谐发展。”

  【历程】

  1992年起,苏州开展的“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创建活动,受到了全市农村各级党组织的欢迎。据1996年专项统计,94个“示范村”平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集体固定资产分别为同期全市平均水平的3.44倍和9.6倍,农民人均收入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8.8%。全市通过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到示范村参观学习、请示范村介绍创建经验等形式,起到了很好的典型引路的作用。

  同期深入持久开展的另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整顿帮扶经济薄弱村党组织工作。经过连续七轮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苏州市实现了从资助“输血”到开发“造血”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面貌。

  随着时代的发展,苏州市不断总结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在全市深入开展了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活动,调动农村中间群体争先进、赶先进的积极性。在苏州,最早提出以基层党员干部“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要求的是太仓市璜泾镇。在“双带”活动的倡导下,璜泾镇地方经济蒸蒸日上,本地民营资本超30亿元,一半以上的农户成了企业股东。

  新世纪以来,全市广泛开展的农村三级联创“先锋工程”,又从体制机制上对创建工作进行了完善深化,对县级市(区)、镇、村的创建分别细化了标准,并将村级可支配收入达到200万元以上作为评选三级联创“先锋村”的一条基本指标,在村级社会、文化、环境、综合治理等其他方面也都量化了具体考核要求,增强可操作性和典型的公信度。

  通过“三级联创”,实现了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双丰收”,为苏州市在江苏省率先完成全面小康指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苏州农村涌现出如永联村、蒋巷村、梦兰村、康博村、长江村等一大批处于时代发展前列的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群体。

  【解读】

  “抓两头、带中间”,是苏州农村党建工作在30年的实践中形成的一条重要经验。

  任何一种情况都有两头,即有先进和落后,中间的状态又总是占多数。抓住两头就把中间带动起来了,这是一个辩证的方法。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必须与抓中间、促两头的方法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借助这条经验,30年来,苏州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各种富民合作经济组织多了,兴办项目多了,吸引资金投入多了,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也为村级经济发展增添了持续动力。

  【第四章】

  创新——不断优化基层组织设置

  增强村级党组织整体功能,推进农村基层党建改革与创新

  【现场】

  2006年,太仓市在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中全面推行“公推直选”。电站村新一届村党委和村委会换届选举,党员和村民都是自主写票投票,都是一次投票选举成功。

  夏日炎炎,当记者走进电站村的时候,村生态示范区正在铺路,几辆沥青摊铺机喷洒着柏油,几个人戴着草帽,满身泥土,站在马路上指挥,忙得不可开交。上去一打听,才知道他们就是村党委书记和村主任。村干部不怕苦、不怕累,起早贪黑为村里做实事,自然会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拥护。

  【同期声】

  在苏州,许多农村基层干部都说:“过去党员群众对村里事务的了解相对较少,现在一条一条都写在纸上、列在墙上,大家看得清清楚楚,心里都有了一杆秤,我们不干不行,干不好也不行”。

  【历程】

  改革开放30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苏州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两大显著变化:一是镇村数量明显减少,规模迅速扩大,镇的数量从原来的180个左右变为现在的61个,村从3500多个到现在1200个;二是农村人口居住大规模向社区集中,务农人口大量减少,外出经商或到企业就业人口大大增加,时常处于流动分散状态。

  农村治理结构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的组织设置方式已很难适应这些新变化,迫切要求转变思想观念,拓宽工作思路,整合党建资源,积极推进农村党组织建设的改革与创新。

  随着乡镇企业党组织建设的全面兴起,苏州农村党组织设置由过去村党组织“一个主体”演变为“两大基础”,即村党组织和乡镇企业党组织。乡镇企业党组织和村党组织在相互关系上,包含经济的相互辐射、人才的相互辐射和党建工作经验的相互辐射,满足了当时的实际需要,有力促进了基层组织的加强和村级经济的发展。

  随着改革的深化,集体企业的改制和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苏州非公经济党建工作及时跟进并实现了有效覆盖,在农村广泛建立了私营企业党组织、外商投资企业党组织以及各种工业小区、流动党员党组织,从“两大基础”转变为组织设置的多样化、灵活性,村党组织通过统筹、协调与服务,加强对区域内各种党组织的渗透、影响与指导,使党组织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在农村,除工厂企业外,还发育了众多以富民为目的的农村产业、协会与基地。为充分发挥党员致富能手在其中的带动示范作用,苏州农村党组织因势利导,由过去按农村党员居住地域就近设置党支部,转变为按产业、协会、基地设置专业党支部,较好地适应了农村党员从事经济活动的需要,为他们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组织保障。

  苏州的农村城市化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各级党组织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村居合一的农村社区化党组织新模式。凡是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都按照“一区一支”的要求建立党组织,以党建工作为龙头,引领农村社区教育、文化、卫生、环境等各方面建设,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服务群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近年来,苏州全面推行镇、村两级党务、政务公开,并对公开的内容、方式、程序等不断进行规范和完善;在农村探索开展党员提案制、民主恳谈会、民主决策日、村情民意发布会等工作,逐步推开村党组织换届“公推直选”,使村党员干部增加责任感和压力感,更加自觉地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有效增强了村党组织的群众基础。

  【解读】

  苏州市各级党组织始终从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的目的出发,不断合理调整、优化农村党的组织设置,做到组织格局、工作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哪里有经济社会组织,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健全的党组织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一种形式多样、布局灵活的农村新型党组织体系已然形成。

  【结语】

  30年,风起云涌,党旗卷动吴中大地的改革春潮波澜壮阔。 苏州的农村党建工作之所以发出耀眼光芒,与各级党组织始终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密不可分。多年来,苏州市委和各县级市、区委坚持把工作中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在经济社会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中,做到立足基层、面向基层、服务基层,从基础工作做起。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职责,带头抓农村党建工作。

  各地建立健全了村干部日常管理及村级组织建设工作的各项制度,将工作实绩与村干部的报酬直接挂钩,制定了一系列在精神上励先促后、在经济上奖勤罚懒的政策规定,形成了一套操作性强、责任明晰的农村工作考核体系。

  此外,还尝试专门拿出一些乡镇公务员编制,在优秀村干部中实行定向考录;对优秀村书记进行人事关系挂靠代理,按事业单位工资结构套改工资;建立和完善适当补贴基层干部制度以及给退下来的村干部发放补贴等多项举措,进一步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立足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

  30载春秋,孕育了苏州农村党建工作无限的希望与梦想;30年风雨,成就了苏州农村党建工作奋发的激情和继往开来的决心。也正是这梦想和激情,鼓舞着人们向着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勇往直前!(特约记者 翁浩 弓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