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上级精神 > 上情下达
江苏:构建干部选拔任用新机制
发布时间:2007-10-10   点击次数:

   编者按: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扎实的举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的事业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在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之际,本报推出这组党建巡礼报道,旨在全面展示十六大以来江苏党建工作取得的成果,激励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今天刊发的《构建干部选拔任用新机制》是第一篇。

  2007年7月17日,20名公开选拔的省管领导干部正式走上新的任职岗位。江苏干部选拔制度科学化、民主化改革又迈进一步。

  近年来,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江苏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拓宽干部选拔视野,一大批靠得住、信得过、有本领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一个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逐步形成。

  民主公开竞争择优——

  让各个领域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亲历感言]2007年4月起开展的新一轮大规模公选中,原任南京市鼓楼区副区长的陈华经过激烈竞逐,被选拔为省卫生厅副厅长。公选的严谨、科学、公开、透明让她终生难忘。而对于省委首次定向选拔党外人士,作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一员的她体会更深。“过去党外人士任职大多是接受‘安排’,这次通过竞争选拔的方式走上新岗位,感到不管党内、党外人士,都要尽职工作、不负期望。”

  2000年至2007年间,江苏4次省级层面的大规模公开选拔,让82人走上省管领导干部岗位。公选从探索走向常态。

  7年的探索,公选制度日趋成熟,程序更加科学规范。从公开选拔到公推公选,从乡镇干部到省管干部,从副职到正职,从党政机关到企事业单位,从党内到党外,江苏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连连突破,走在全国前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华社、人民日报、求是、瞭望等重要媒体和社会各界都给予广泛关注。

  2005年1月11日颁发的江苏省委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完善和推广公推公选,坚持把公推公选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方式之一,逐步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特别明确,党政领导班子正职岗位出现空缺,需要在较大范围内选拔时,或者领导职位空缺较多,以及为了改善领导班子结构,需要集中选拔领导干部时,一般可以采取公推公选的方式。

  在省级层面大规模推开的同时,各地积极创新,不断完善公选机制。南京市拿出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区县、国有和民营企业的107个领导干部职位进行联动公选,并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领导职位,分别采用了公推公选、公开选拔、公开招聘的方式。泗阳以“定职不定岗”的方式,公推公选了7名乡镇党委书记和9名乡镇长人选。泗洪县部分乡镇组织镇人大代表,对本镇通过公推公选上任的镇长一年履职情况进行公开评议,评议结果与干部的升降去留挂钩。一些地方还将公开选拔拓展到整个领导班子,并由现职干部发展到后备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

  “三支队伍”畅通流动——

  多渠道选拔知识型、创新型、开放型高层次领导人才


  [人物追踪]2006年2月,时任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的王成斌被选派到常州挂职任市长助理。挂职期间,他发挥开拓创新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促成南大和常州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构建起双方产学研合作的“高速公路”,一大批重要科技成果落户常州。目前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已建成四个实验室,还有三个实验室和一个中试基地即将建成。今年8月24日,在常州市人大常委会上他全票当选为该市副市长。

  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江苏迫切需要一批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开阔,具有现代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党政领导人才。

  2006年2月,依据各省辖市的需求,省委一次性从高校中选拔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内的20名高层次急需人才进入各市班子挂职,分别担任省辖市副市长或市长助理,省级机关副厅长或厅长助理等职务,挂职时间1-3年。挂职期间,这些“高才”们有的发挥专业优势和知识特长抓好重点工作,有的运用高校资源拉动校地之间经济技术合作,促进双方共赢互动,有的锐意改革,为当地带来新理念、新风气,激发了领导班子活力,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目前,已有6位“高才”结束挂职正式进入领导班子任职。

  为了改善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江苏努力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畅通“三支队伍”的流通渠道,从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中,选拔年纪轻、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高知识层次、专家型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充实进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人才资源向地方发展的一线聚集,涌现出一批博导书记、专家市长。如处于我省“两个率先”领跑方阵的苏州市,前后两任书记都曾是高校博士生导师,现任市长曾是科研院所的负责人,无锡市的市长担任过国有大型企业的主要领导。

  目前,省辖市党政班子中,有高校、科研院所经历的42人,有企业经历的51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占到了46.1%,远远高出上一届36个百分点。领导班子的知识、专业和年龄结构明显改善,呈现出知识型、创新型、开放型的新特点。

  综合考核评价全面推开——

  让德才兼备、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干部受到重用


  [新闻回放] 2006年5月,南京市六合区在对11名区委领导人选的考察中,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分村和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组成的390名调查对象,以无记名的方式现场填写,并收回一份特殊的书面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分群众生活改善、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5大类别设置调查要点及评价等次;对个人的调查,则按工作作风、工作成效和公众形象3个类别设置要点,并单独设置了“对被调查对象总体印象”一栏和相应的三个评价等次。这是我省首次在干部考核中引入民意调查。

  科学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识人、选人、用人的前提。

  2006年,全省市县党委换届过程中,省委在盐城市所辖9县(市、区)试点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创造性地引入民意调查、实绩分析等新型考察方式,实绩分析法选取了38项考核指标,除经济发展这一“显绩”外,还有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潜绩”,其中经济发展只占30分。这一新考核方式,更加科学、系统、多层面地获取考察对象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情况,使得一批德才兼备、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干部脱颖而出。南京市浦口、六合两区,镇江所属6个县(市、区)都主动开展了试点。

  在考核评价中,“民意”分量的凸现前所未有,甚至在一些地方的干部去留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盐城市,2525名群众参与对县级党政班子及其成员的民意调查。换届考察预告、差额考察等全程公示,新提拔人选全部实行任前公示。在全省56个市(县、区)党委换届中,有5个地方的党委主要负责人因民意测评不过关,被从领导干部岗位上调整下来。

  综合考核评价把民意调查作为对干部实绩分析的基础,较好地实现了从依靠少数人考核变为依靠多数人评价,从主要依靠指标考核实绩转变为指标考核与群众评价相结合,充分落实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依靠群众识别干部,选贤任能。据介绍,今年的市县人大、政府、政协换届中,综合考核评价将在全省全面推广。(记者 郁 芬)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