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上级精神 > 上情下达
江苏公推公选领导干部制度日臻完善
发布时间:2007-09-18   点击次数:
   日前,江苏省通过公开选拔产生的20名领导干部正式任职上岗。这20名领导干部包括9个省级机关副厅(局)长、6个省属高校副校(院)长和5个省属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职位的拟任人选。

  在此之前,江苏已公推公选省管领导干部82名,公推公选的范围从省管厅局领导干部逐步扩大到省管市、县领导干部和事业、企业领导干部,扩大到党外领导干部和女干部。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说:“实践证明,用公推公选的方法选人用人,视野宽、来源宽、可选择面宽,公推公选出的领导干部素质高、积极性高、群众公认度高。公推公选干部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向的,我们要沿着这个改革的方向坚定地走下去。”选人用人出现的“三宽三高”是对公推公选干部的充分肯定。

  公推公选成为全省选拔各类领导干部的经常性途径之一。2000年8月,江苏省首次面向全省公开选拔21名副厅级领导干部,共有2686人报名角逐,其中民政厅副厅长一职报名人数高达318人。2004年9月,江苏省首次以公推公选方式选拔22个省管领导干部,包括14个省级机关部门的副厅(局)长、5个省属高校的副校(院)长和3个县(区)长,打通了省级机关和市县干部之间的流动渠道。民主推荐、驻点调研、演讲答辩也首次引入,省发改委副主任一职的演讲答辩还通过卫星电视进行现场直播。2005年11月,江苏省首次公选正厅级领导干部、10名省属高校正副校(院)长,还有9名省属企业负责人,部分职位人选的选拔视野从省内一举扩大至长三角、全国乃至海外。而今年4月的公推公选首次定向选拔非中共党员干部、女干部和年轻干部,最后入围的20人中非中共党员干部7名、女干部8名。

  不断完善公选程序设计和选拔方法。江苏省委组织部门大胆创新,努力提高公选的科学性和公平性。笔试从所有考生考同一份试卷演变到“一职一卷”,面试前后增加驻点调研、演讲答辩,引入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考察对象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团队精神等。而加入民主推荐环节后,又不断扩大推荐范围、增加推荐环节在整个考试中的比重,充分考虑民意的分量。

  计分方法也在不断发展。目前笔试、民主推荐、面试甚至组织考察等各个环节的表现都逐轮带进、加权计分,使每一环节的表现都对最终的成绩有所影响,既避免了一张试卷定终身,又防止了简单以票取人。

  2000年首次公选,考试更多强调考生应具备综合素质能力,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管理、法律包括文化、历史等多方面。但报名门槛大幅放低,对参考者阅历经历未加限制,这样容易产生高分低能现象。2004年,第二次选拔采用公推公选的新方式,报考者不经笔试直接通过两轮民主推荐进入面试,突出群众基础、工作经历等要素。

  2005年、2007年的公选,采用“一职一卷”的考试方式,内容与岗位高度结合,考题的设置也有利于考生充分发挥特长。“总的趋势是更具针对性、更具识别力、更趋科学,更好地把具有不同能力、特点的优秀人才遴选出来。”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孙学玉说。

  打破了地域、行业、部门界限,突破了传统选用办法的局限性,实现了人才合理配置。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庄同保说,公选引入竞争机制,与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成功结合,为建设高素质的领导人才队伍开辟了新途径。“经过几次公选,江苏省级机关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得到明显改善。”

  同场竞技,全凭实力。公选制度推行以来,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这里面有些人还从没有进入过上级组织部门的视野。今年新任用的20名副厅级干部,平均年龄41.2岁,全部在45岁以下,最小的仅33岁。

  公推公选,有效解决干部队伍中的“动力缺乏症”。“组织上选人看重的是真才实学,这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省信息产业厅厅长谢正义两次参加公选,对此体会深刻。他大学时代学的是文科,工作后坚持学习拿到了计算机学位,而后又攻读了MBA。“过去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现在组织给机会,更要抓紧时间抓住一切机会提高能力。”

  同时,公选也堵住了跑官要官的路子。公开选拔、公推公选在现有的制度下,弥补了许多弊端,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选人用人上的失误。

  教育监督是关键。江苏省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公选干部在新的岗位上都表现出色,这充分说明了公选选人的准确性。不过,有关专家表示,公选解决了如何选人、选什么人的问题,但公选干部任职后,如何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监督,如何畅通官员“下”的出口,仍然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公选并不能保证领导干部一定长期谨慎地运用权力。”省委党校党建研究室副主任刘长江表示,“要保证领导干部上对党和国家负责,下为人民服务,就必须使干部手中的权力成为‘负担’而不是‘乐趣’。”

  目前,江苏正按中组部要求,开展党政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点工作。全省共有包括省直、市直、县直在内的32个单位全面展开试点。“让干部考核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监督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更多地对下负责。” (汪晓东报道)

  (作者为人民日报记者)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