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远程教育 > 学习园地 > 实用技术

管好乡村“钱袋子”:让农民满意
发布时间:2008-07-31  点击次数:
   随着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这些年,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甚至连村里的土地平整、改水、建沼气等,都能从国家和地方财政争取到一些项目和资金。
  按理说,得到这么多的实惠,农民心气会更高,可记者在基层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地方的农民仍有怨气!原因呢?账目不清惹的祸。
  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有不少地方,存在着乡村财务管理混乱现象:上级因何种缘由给了多少钱,这些钱又花在了什么地方,干部们很少给群众一个交代。账目“糊涂”了,一些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便难免受到质疑。同时,还给一些干部违规使用资金开了方便之门。
  比如,有的乡镇领导为了彰显政绩,超出政府现实财力而大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没钱靠借贷,还钱等下届”,给有些乡镇留下了巨大的债务“窟窿”,政府换届几次都还没还清。我曾经采访过这样一个乡镇——这是个远近闻名的瓜果之乡,这两年上新生产线、建大型冷库、搞林果深加工政府拨了不少钱。可镇干部却乐不起来:“除了政府的拨款,前些年镇里还借了一屁股债,到现在还有1000多万没还上……”
  还有的村干部一个人说了算,把上面给的钱和村里的集体收入全“揣”到兜里自己掌管。等到年底钱花得差不多了,再把攒的一大堆财务票据交给会计做账。这样“做”出来的账,农民能满意吗?
  这些年,农村出现的上访案件,都与农村财务“糊涂”有关!如何管好乡村的“钱袋子”,确实是当前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有不少地方探索出许多好的做法。比如,近年来很多地方在对乡镇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上,对村干部也实行审计,加强对乡村干部参与农村经济活动的监督与约束。审计的重点,一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及效益情况,比如国土资金、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水土保持资金等是否合理使用,发挥应有的效益;二是围绕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检查“乡官”、“村官”本人的廉政情况,是否制定了各项财务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是否违反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是否存在严重违法违规问题等。对他们的评价不光要看“政绩”,还要看政绩背后“负债”。对于那些敢花、敢借、敢不还的“败家子”,实行责任追究,从源头上保证乡村“钱袋子”的安全性。目前,广东、辽宁等10多个省市已对50%的村级干部实行了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规范了乡村财务制度,有效化解了农村干群矛盾,取得了较好效果。
  对于乡村干部,人们常常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来形容。确实,乡村干部不但是党的各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同时也是各项支农资金的具体支出者——财政投入的这么多钱,大部分钱是从村镇干部手里花出去的。管好乡村的“钱袋子”,对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如何形成一套规范的农村管理体制?有关部门很有必要下大力气去探讨。
  近日,审计署公布了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要深化地厅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能一竿子插到农村吗?恐怕许多农民都在这么期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