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远程教育 > 学习园地 > 实用技术

创新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
发布时间:2008-03-21  点击次数: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对农村社会的服务和管理、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要求也多层次、多样化。改革旧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建立一种覆盖农村全体群众的新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新社区转变,成了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桂林市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党员干部群众整体素质较强的恭城瑶族自治县平安乡北洞源村作为试点,推行“一会一体五小组”的管理模式,在农村基层组织的设置和服务方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实行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1.创新“一会一体五小组”组织设置,优化农村社会管理机制。“一会一体五小组”农村社区组织机构运行模式,即成立社区村民理事会,下设党群共富信用联合体,生产发展服务小组、社会保障服务小组、文明卫生监管小组、综合治理小组和公益事业服务小组。各机构成员由各自然村或村民小组在村“两委”成员、有“双带”能力的农村党员、产业大户、经营能人、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复员军人中推举产生,享受社区干部福利待遇。“一会一体五小组”各机构分工明确,履行各自工作职能。
  2.加强社区配套项目和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合县、乡、村三级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按照“社会化、标准化、实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加强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并投入资金建成一栋综合服务楼,设置了文体活动室、警务室、医疗室、图书室和便民小超市等公共服务场所,由县、乡、村服务机构依照自身职能配备工作人员,为村民提供相关的社会公共服务。
  3.建立工作制度,完善农村社区服务运行机制。在 “一会一体五小组”运行基础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依据,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高效运转、规范运行的工作机制,如分工负责制度、议事决策制度、公开承诺制度、考核管理制度和激励保障制度等,完善了社区的服务运行体系。
  从恭城瑶族自治县平安乡北洞源村的实践看,开展农村社区化管理,成效是明显的。
  一是党的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得到拓展,村级党组织引领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实行农村社区化管理“一会一体五小组”运行模式,形成了以村党支部领导为核心,以村民理事会为运转中枢、党群共富信用联合体为有效依托、“五小组”为服务平台的村级工作运行方式,使村党支部、共青团、妇代会等党的基层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规范行为规则、化解利益矛盾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和有效拓展,提升了村党支部引领发展的能力。
  二是村级服务平台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水平明显提升。通过实行农村社区化管理,全村建立文体活动室、图书室、社会保障服务室、警务调解室、医疗卫生服务室等服务平台,提高了村级组织进行社会管理的层次和服务水平。同时,县直单位依托村级服务平台提供“驻点服务”,组织开展理论政策进社区、先进文化进社区、道德规范进社区、文明卫生进社区、科技知识进社区、法制教育进社区的“六进社区”活动,有效地解决了过去村级公共服务内容和形式单一、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有效地提升了农村社会管理和村级公共服务的水平。
  三是村级社区干部职责得到明确界定,村干部工作水平明显提高。“一会一体五小组”村级组织设置,使村级社区干部职责更为明确细化,解决了村干部“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增强了对村级社区干部开展工作的指导性和工作的实效性,进一步激发了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创优争先的热情,工作作风有了明显转变,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四是基层民主得到扩大,村民民主自治进一步深化。开展农村社区化管理,促进了村民民主自治的进程。如在实行民主议事上,社区居民理事会在“两委”的领导下,向上对村民代表大会负责,向下为村民服务,发挥了村民代表大会与自然村之间“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推动了村级事务“一事一议”的落实。在村务的决策上,社区干部收集村民会议的决议及群众意见和建议,由服务小组拟定方案,提交村民理事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和表决,使村组干部和村民骨干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极大地调动了村干部和群众参与村务的热情。在村级社区干部的监督上,村民对社区干部的日常工作情况和年度工作绩效行使直接的监督评议权,激发了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政治权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农村社会更加文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