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持 人:记者 李晓美
特邀嘉宾:西南财大金融研究中心金融学博士 尹优平
编者按 如何规范发展适应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组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这些问题关系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也成为当前金融理论与实务界期待研究的新课题。如何真正发挥金融支持的积极作用,达到有效资金需求与制度供给的相对均衡。带着这些困惑,我们邀请了有关专家共同探讨。
农村资金有效需求旺盛,但满足率不高
记者: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金融支持,核心是农民增收,目前,各地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现状况如何?
尹优平:以欠发达地区的内陆城市为例,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现场走访等形式,对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深入思考后发现,这些地区的金融需求主要表现为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发展和缓解贫困而产生的需求。通过对350户农户和38户农业龙头企业的调查发现,农户和农村企业的投资需求和借款欲望较为强烈,对金融机构的贷款期望值很高,无论从总量、趋势还是意向上,均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农户融资需求规模持续扩张。问卷调查显示:农户借贷行为较普遍,从贷款需求额度上看,农户急需资金扶持扩大多种经营,单笔贷款需求额度扩大,大额贷款需求呈快速上涨态势。
农户融资的用途较为集中。据调查,生产性用途的农户家庭占79.14%,其中37.14%的家庭认为借款是为了种粮食或其他经济作物,42%的家庭是为了搞养殖、加工、运输和办企业,农民投资的非农化倾向明显。消费生活性融资在农村处于上升趋势,排列前三位的分别为结婚、上学和建房等基本的生活需求。农户在贷款用途上表现为多样性,其中传统农业生产资金需求逐步下降,农户在消费和经商方面的信贷需求增加,尤其是供子女上学占的比重明显上升,占到25.2%。
农户融资的方式呈多样化。银行及农信社贷款是农民借款的主要途径,呈现出金额和比例双增长的趋势,金额由2001年的1.4亿元增长到2005年末的4.1亿元,增长288.3%。但民间有息借贷也呈增长态势,金额由2001年的4862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1.2亿元,增长了近3倍。
农业企业资金需求面广,负债金额较大。据调查,涉农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需求量户均在100至200万元之间。38户企业中36家有资金需求,占94.74%。资金需求额度在100万元以上的13家,占36.11%;100万元以下的23家,占63.89%。从调查情况看,78.95%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2.11%的企业流动资金偏紧。
企业融资方式宽泛,以正规金融机构渠道为主。从借款金额看,企业通过银行和信用社借款6320元,占61.06%,户均203万元;通过非金融机构借款1850亿元,占17.87%,户均60万元左右。从借款户数看,27家通过金融机构,17家通过内部集资,8家通过民间融资。
农村资金供给不断增加,但相对不足
记者:如何看待农村资金供给不断增加,但相对不足?
尹优平:目前金融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初步形成了人民银行引导支持,农村信用社担当主力,其它金融部门共同参与的供给局面。在政策层面上,问卷调查市人民银行引导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扶持向“三农”倾斜,向上级行申请支农再贷款指标2.2亿元,2006年累计发放2.8亿元支农再贷款,支持农户9万多户,信用社和农民双双受益。在机构层面上,农村信用社担纲支农主力。2006年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达到10.8亿元,较年初增加2.5亿元,增长30%,占到全市农业贷款余额12.4亿元的87.1%。农业发展银行支农结构单一。在金融服务层面上,农村金融产品有所创新,金融服务水平有所改善,但仍不能满足需要。在供给总量上明显不足。
需求与供给的失衡导致了农金市场的低效率
记者:你认为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尹优平:一是在总量上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与资金外流并存。需求与供给的失衡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低效率,一方面,农村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另一方面,资金持续从农村地区外流。二是在结构上正规金融对农村融资支持显著不足。金融机构萎缩,服务县域经济的主体缺位。金融机构对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贷款所占比重较低。农业贷款结构不合理,数额较小,期限较短,农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较大。大多仍沿袭“春放、秋收、冬不贷”的套路,无法满足农民发展规模化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化经营所需。造成县域经济融资难,严重影响了地方的经济发展。三是在体制上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不完善。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机构和业务逐渐淡出农村市场的情况下,作为直接服务“三农”的三家机构难以满足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功能不全,业务范围狭窄。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萎缩,服务对象逐渐远离“三农”。农村信用社“一社难支三农”。农村信用社由于多年来积累的问题较多,肩负的职责与自身的能力不相匹配。且金融电子化水平低,结算环节不畅通,用卡环境不健全,难以满足新农村的建设对其金融服务的需求。四是在环境上农村金融生态欠佳。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借改制之机、村级组织借税费改革之机大量逃废、悬空金融债务。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专业涉农信用担保机构,缺乏社会担保体系的维护。县域金融服务产品不足,科技含量低。保险、咨询、外汇等其他金融服务很少,与县域经济多元化、多层次需求不相适应。结算票据化程度低。非正规金融异常活跃,对满足广大农户和农村企业融资需求提供了便利,已经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资金保证。五是在价格上借贷利率小幅攀升,融资保证方式多样。
整合资源,实现供需最优化动态均衡
记者: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需要哪些政策支持?
尹优平:在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综合研究农村金融监管机制、供给机制与需求机制,使各类资源得到最优整合,实现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的最优化动态均衡,“三农”的资金需求得到最优化的满足,农业得到最快的发展和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逐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就目前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低水平金融供给现状而言,需要通过发展合作金融、政策金融、各种类型的民间小额信贷协同来满足。要充分发挥政策金融在农村金融供给中的重要作用,放宽民营经济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条件,创设和重组一批县域小型金融机构,培育村镇银行、村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按照合作金融模式,逐步提高民间金融活动的规范化程度。
进一步规范调整涉农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创新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调整农业发展银行功能设置上的全国性“一刀切”局面,拓宽其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改变粮棉油贷款旧的运行模式,逐步把信贷投放延伸到对粮食深加工等产业链条上来,发挥其农村投入方面方向性、基础性的主导作用。重新调整农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基层农业银行要回归支农领域,明确其支农职责,找准农村市场与商业化经营的结合点,重点支持依托农业的龙头企业、基地、农贸市场和农村工业化建设等大额信贷资金需求。
从制度层面规定各金融机构的资金吸纳与运用方式。通过立法等形式规定设在农村的所有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必须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定在县域吸收的存款,应按50%的比例用于县域经济发展,农行和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吸收的存款,应按60%的比例用于县域经济发展。同时农村信用社要确保新增贷款的60%用于农业贷款的发放,其中农业县区不低于80%。建立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机制。
建立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建立专业涉农信用担保体系,组建商业性和政策性担保机构,重点解决县域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切实解决贷款难问题。同时构建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分散支农贷款的风险。发展农业保险业务,提高农民应对风险市场的能力,可采取政府扶持、农民互助合作、多方投资入股、各金融机构联合以及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相结合等方式,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农业、农村保险与再保险体系,使农业、农村和农民在遭受灾害后及时得到经济补偿,尽快恢复生产经营。
不断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正确处理强化金融支持与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关系,建立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