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吴中区紧扣“一核一轴一带”生产力布局,大力实施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至2020年),努力构建“城市党建核、企业党建轴、环太湖党建带”全域党建新格局,以党建助推吴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区现有基层党组织2730个,村级党组织192个,“两新”组织党组织990个,党员总数45266名,基层党建工作基础扎实。通过整合党建和旅游、生态、人文、产业等资源,吴中区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提升基层组织力,助推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党建引领“加减法”践行“两山”理论
拥有五分之三太湖水域的吴中区是全省生态红线区域最大的区(县),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占全区国土面积的87.1%。因此,保护太湖是吴中的第一责任。
近年来,吴中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不搞大开发,共抓打保护”,通过实施差异化考核办法,进一步降低环太湖板块财政增收、动迁安置、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经济工作分值,引导镇村党委、党员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到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文旅融合等方面。
以金庭镇为试点,吴中区启动推广环太湖“加减法”,以建设“减法”换生态和效益“加法”,鼓励环太湖地区大力推进土地复垦、生态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将腾出的建设空间和用地指标有偿调剂给区内重点开发的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经济发达镇,一并解决环湖板块财力薄弱、经济板块空间紧缺、合理配置地价级差三大问题。对指标调剂所得收益,吴中区明确60%专款用于环境建设、耕地保护,40%纳入区级产业基金,以固定年利率保底分红,保障环太湖地区每年获得稳定收入,实现自我“造血”、内生发展,真正体现了“两山”理论。
“加减法”的成功实施,得益于区委的坚强领导,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攻坚。去年以来,紧扣中央、省市委部署的太湖围网拆除、263环境整治、331专项行动等生态环保、安全生产领域重点工作,建立128个行动有方向、工作有目标的“行动支部”。金庭镇突出“太湖红心岛”党建品牌建设,已完成高标准农田整治6500余亩,预计全年环太湖地区可腾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超1300亩。太湖渔港村坚持“把支部建在船上,把垃圾带上岸”,打造的“太湖永续”党建品牌得到广泛认可。
“抱团”结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6月20日,吴中国有企业党建联盟正式成立,这是吴中区层面成立的首家党建联盟。现场举行了吴中国有企业党建联盟举行成立仪式,签约了首批10个共建项目。6家区属国资公司,电信、移动等6家驻区国企,7家金融机构,度假区、开发区、高新区下属7家国资公司,以及2家驻区市属国企,共28家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参与。
吴中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瑛在讲话中指出,吴中国有企业党建联盟的成立,意味着全区国企和驻区国企在党建的引领下,“抱团”结盟,为国有企业健康发展乃至吴中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年来,吴中区紧扣区委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生物医疗和大健康两大产业布局,广泛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在企业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特别是科沃斯、东山精密、安洁科技等本土龙头民营企业坚持把人才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管理层,不断推动支部建设引领与企业转型升级“双赢”,先后主板上市,成为环太湖地区地标型、科技型总部企业。
同时,吴中区以“根植吴文化、建设新吴中”为主题,推广苏作工艺“党建+协会”“党员+人才”等模式,成立光福工艺美术、舟山核雕等行业协会党组织,建立产业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创设“党员先锋”“巾帼创业”“青年创优”等示范岗,打造吴工坊、艺术馆、党群服务中心等功能阵地,为核雕从业者提供创业辅导、技术咨询、产品展示、网络营销等服务,培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等各类人才50余人,其中党员占比30%。“60后”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锦德、“90后”的核雕后起之秀团十八大主席团成员朱蒙佳等一批老中青工艺人才主动申请入党,已成为预备党员。
把支部建到农村合作社力促乡村振兴
6月3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主题论坛在甪直镇举行,中央党校等专家学者、各级领导齐聚一堂共同谋划甪直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曾业松围绕“三农”主题,解读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为脉络,分享了很多党建优秀案例,从乡村振兴的“规律、规划、规矩”三个方面提出了指导建议。苏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刘文洪围绕乡村振兴中的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党建引领与工作紧密融合,与参加论坛的各村社区书记进行现场交流。
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党建引领是根本。甪直镇积极探索一条符合甪直实际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之路。通过制定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方案,结合“党建品牌创优”工程,将党建引领的理念和成效同甪直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努力推动各村“一村一品”建设。甪直镇江湾村专门成立“水八仙”富民行动党支部,帮助村民拓宽“水八仙”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升“水八仙”品质,有效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吴中区推行“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民”模式,创新党组织设置,把支部建在土地、民房、果品、蔬菜、水产等各类股份合作社,鼓励党员率先入股参股,支持合作社运行。
吴中区还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把农村党员全部编入产业党组织,带动产业发展,探索“支部围绕产业转、党员创业示范带、群众致富跟着干”的党建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2018年,全区村级稳定收入平均水平达1361.9万元。
“党建+网格”模式探索社会治理精细化
今年以来,横泾街道按照环太湖党建带建设目标,结合“农旅融合示范区、社会治理模范区、城乡一体先导区”的定位,将“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网格化”作为一号工程,旨在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突出党建引领,以和谐稳定美丽宜居的人居环境,保障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
为了科学合理设置网格,横泾以支部建在网格上(自然村)为主要做法,撤销了村社区原直属的按功能划分的行政、三产、老龄等党支部,成立了44个三级网格党支部,构建了“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自然村)党支部(党小组)”的三级组织链条,不留空白,不交叉重叠,将党的组织、工作全覆盖企业、路段、片区。在纵向抓覆盖的同时,街道注重横向抓延伸,进一步把安监、环保等网格积极融入到党建网格中,构建一张网网到底工作格局,真正将基层党建贯穿社会治理的各领域、全过程。
横泾街道是吴中区探索社会治理网格化联动机制建设的试点单位之一。这两年,吴中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扎实推进“支部建在网格上”,探索推行“党建+网格”模式,建立三级网格党支部848个,打造“一长四员”(网格长、巡查员、网格指导员、协管员、参与员)骨干队伍,推动党建网格和社会综合治理网格“两网融合”,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
2018年,吴中区联动中心共受理有效工单573251件,办结561901件,办结率98.02%,群众满意率99.61%。同时,吴中区积极探索城市党建新模式,深化党建惠民举措,推行“红色驻家”党建项目,打造“全科社工”,建设“一站式”党群驿站,成立党建共同体、党建联盟,助推驻区单位与社区党组织互联互动共建共享,力求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苏州日报》2019年7月1日 T4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