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苏州吴中临湖镇迎来一批特殊客人。由农业农村部举办的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培训班在位于这里的苏州乡村振兴学堂开班,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名基层干部来到太湖之滨,除了学习理论知识,还走进现场教学点,听吴中当地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传授”乡村振兴经验。
作为全省首家乡村振兴综合实践教育培训基地,苏州乡村振兴学堂成立仅一年多时间,就已经接待了近2万名全国各地学员,这里不仅成了吴中区本土基层干部加油充电、交流提高的舞台,也成了吴中和苏州乡村振兴经验、成果的展示平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才。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必须以党建引领,凝聚起乡村振兴强大合力。”吴中区委书记唐晓东说,作为苏州市的农业强区,吴中近年来先后承接了苏南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实验区创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国家级农村农业工作系列改革试点等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吴中有条件、也有责任为全省乃至全国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率先探路。成立苏州乡村振兴学堂,就是要着力打造集理论研究、实践指导为一体的农村干部、农业人才综合教育培训平台,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农村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在苏州乡村振兴学堂现场教学点之一的临湖镇灵湖村,记者在村委会大厅的墙壁上看到这样的内容:“强村四法”——组织抱团聚力、思想抱团聚心、项目抱团聚能、资源抱团聚势;“富民三业两盘活”——产业、就业、创业、盘活资产得租金、盘活资金的股金……
总结出这些既具创新思路又接地气的工作法的不是别人,正是该村党委书记沈卫东。由于地处太湖红线内,灵湖村此前一直饱受无项目、无产业之苦,是吴中区的经济薄弱村。2015年,沈卫东和村里的其他干部把目光瞄准生态防护林,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依托社会资金引入、通过村集体和村民入股,发展民宿旅游产业,蹚出一条共建共享的“林下经济”发展新路,摘掉薄弱村“帽子”。去年,该村集体收入突破千万,还拿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曾经无人问津的太湖小村人气越来越旺,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红火。
实际上,环太湖区域虽然资源丰厚、风光优美,但也是生态保护压力较大和集体经济薄弱村相对集中的区域,不少村庄仍面临着和曾经的灵湖村同样的发展困境。
“环太湖区域共有党组织1143个、党员14714名,占到全区的三分之一左右。必须调动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事创业的激情,才能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吴中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瑛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吴中去年创新打造出“环太湖党建带”,这条依山傍水的“最美党建带”,将本来分散的组织力量凝聚起来,通过大力推广“党建+产业”“党建+旅游”“党建+人才”“支部+合作社”等模式,促使党建带成为引领环太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和“推进器”。
依靠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有了新变化。走进位于香山街道舟山村的舟山核雕行业协会党支部党群服务中心,创业扶持区、“核”新青年作品展区、智慧党建区、沙龙互动区一应俱全,这里通过技能指导、法律服务、公益行动,为核雕从业者提供创业辅导、技术咨询、产品展示、网络营销等服务。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苏作工艺大师和工匠们仍以个人单打独斗的小作坊式生产经营为主,品牌知名度和产业化程度不高,文化优势没有完全转化为产业和富民优势。”舟山村党委书记高峰介绍,近年来,村里试水苏作工艺“党建+协会”,成立起舟山核雕行业党支部党群服务中心和舟山核雕区域党建工作站,依托舟山核雕等行业协会,建立产业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把松散的会员单位、党组织凝聚起来,一批手艺人纷纷向党组织靠拢,加速推动苏作工艺实现品牌化、产业化转型。目前,舟山依靠小小一枚“核”,每年赚来2.5个亿!
环太湖党建带品牌效应加速溢出。除了舟山村的实践,吴中区目前还建成省级党员教育实境课堂——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等一批“海棠花红”先锋阵地,形成了“胥江先锋”“红色涟漪”“太湖红心岛”“支部建在渔船上”等一批特色党建品牌,环太湖地区党员群众互动的开放式党建工作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吴中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近一步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一支优秀村(社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今年,吴中还决定将村(社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作为区委常委会抓基层党建工作的“一号工程”,加快实施新时代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工程,通过从基层群众中发展一批党员、从机关企业中选派一批青年进村工作、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人才、建立乡村振兴后备人才库等十余项具体措施,推动农村基层干部结构优化、有序成长,确保基层党组织持续焕发生机活力。(《新华日报》2019年6月28日 SZ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