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5位吴中苏作大师带着苏绣、缂丝、苏扇等十多件工艺精品,参加在西安举行的第三届中法文化论坛“遇见大师匠心传承”交流活动。这是继去年“苏作工艺展”亮相法国里昂之后,苏作工艺大师再次站在世界级平台上。今天,大师们又将携手乡土艺人,在苏州太湖文化论坛2018苏作文创峰会上共同展演。
“举办苏作文创峰会的初心,就是以发展乡土工艺人才为切入点,推动吴中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产业经济融合发展,提升文化影响力,彰显吴文化自信。”吴中区人才办负责人说。近年来,吴中区力争从体制机制上破解文创产业发展问题,初步形成“重品德、树品牌、抓品质”和“年轻化、国际化、产业化”发展思路,努力搭建集文化人才引育、文化思想交流、文化工艺传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平台,为人才提能、产业提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提升艺德、培育人才,让乡土人才“忙”起来
将携弟子登上文创峰会开幕式舞台的红木雕刻大师钟锦德,今年很忙。年初他获得了第五届苏州“杰出人才奖”,成为全市10名入选者中唯一入选的乡土人才;4月,他又跻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实现了吴中建区以来零的突破;10月前后,他在苏州博物馆举办了红木雕刻艺术展。
“我能够获得这些成绩,有赖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传统工艺的大力支持。而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更多的乡土人才应该参与进来。”钟锦德在当选江苏省人大代表参加分组讨论时说。
如何形成人才集聚,培养起乡土人才梯队,更好地发挥草根经济的“金种子”作用,一直是苏作工匠和政府思考的问题。
对此,吴中区今年出台了《吴中乡土工艺人才培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乡土工艺人才“十百千”工程,计划到2020年底,自主培养国家级乡土工艺人才10人左右,省市级乡土工艺人才100人左右,区级乡土人才数据库入库人才1000人左右,打造成梯次衔接有序的人才队伍。
青年是乡土技艺“传”下去的重点。过去的吴中,下至豆蔻少女,上至耄耋老妪,几乎人人有一手娴熟的女红手艺。如今“户户有刺绣,家家有绣娘”的情形早已不见,三千绣娘只剩下寥寥数百,织绣技艺传承面临断层危机。长桥街道的盘金绣传承人林多妹工作室二十多位“绣娘”中,年纪最长的73岁,最年轻的也已45岁。其他苏作技艺亦是如此。
令人欣慰的是,有一批青年人在考上大学后,毅然选择投身于传统手工艺行业。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的蔡春生,父亲蔡金兴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澄泥石刻)代表性传承人。受父亲的影响,蔡春生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给了石雕研究与收藏,在倾囊收购几百方砚台后,蔡春生逐渐萌发了对创作的追求,放弃了记者工作。如今,经过几年努力,他也成了一名工艺美术大师。
青年人有想法、敢创新,培养新时代的青年手艺人,不仅要让他们带动技艺传承,而且要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创新创优创业。去年,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成立,目前已吸纳了120多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此次2018文创峰会除了开幕式设计工艺传承仪式和子活动“青匠心·新传承”青年匠人分享会之外,专门举办的2018传统工艺青年论坛得到了文化部的关注。
培育品牌、提升影响,使乡土人才“洋”起来
吴中区的苏作“明珠”有很多,如苏绣非遗传承人府向红出现在央视纪录片《穿在身上的中国》第二集《锦绣》中,马惠娟在《国家宝藏》栏目登台亮相介绍缂丝作品《莲塘乳鸭图》等。这些大师本身是一个个亮眼的品牌,而将他们“串珠成线”,汇聚成“苏作天工、根植吴中”的文化品牌,并走出国门,不断提升苏作工艺的国内国际影响力,便是苏作传承光大的重中之重。
一方面,吴中区不断把外部优质资源“引进来”。借助欧美同学会、文化部优质资源,连续三年创办“苏作文创峰会”。同时,积极推进国内外知名设计品牌、奢侈品牌、厂商同苏作工艺展开深入交流与合作,改变过去单一替代加工的盈利方式,实现双向互助共赢,并且推动苏作工艺插上“互联网+”翅膀,架构线上线下交易平台。目前,舟山村家家户户添置了小型摄影棚,专门用于拍摄核雕作品,开展网络销售。如今,核雕快递量从两年前一天几十单增长到了上千单,光一个村就有4名顺丰快递业务员专线服务。
另一方面,政府也在努力把工艺人才“推出去”,积极组织工艺大师赴国内外一线展、节、周等平台上展销展示,推动苏作亮相巴黎时装周等国际高端品牌、成为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吴文化的重要力量。借智高校院所,合作开展学术研讨、教育培训、艺术交流、产品研发等活动。
本次文创峰会的一大亮点就是故宫博物院的加入。“我们已经和故宫博物院达成共识,将在峰会上签订吴中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的合作协议,以后苏州市民可以在吴中博物馆里看到故宫的展品和特展了。同时,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也会在开幕式当天做主题演讲。”吴中区文体局局长周一风介绍,吴中博物馆于去年4月1日开工建设,主体建筑地上3层、地下1层,全玻璃幕墙包裹,四面环水,与澹台湖公园以及宝带桥相映成景。目前,项目已完成主体部分的建设,预计明年建成投用。
据悉,今天下午“吴中文化创意集市”同第十六届苏州市民间艺术节联袂开场。“本届苏州市民间艺术节同‘吴中文化创意集市’联合举办,将会为市民们提供更加丰富有趣的内容,包括民间文艺惠民表演、民间艺术展览、展销和展演,以及大师现场创作、大师课堂、苏作文化体验等等。”苏州市民协负责人表示,活动将展现苏州民间艺术魅力和民间文化的精髓,把苏州最优秀的民间艺术奉献给市民。
培育企业、提升质效,促乡土人才“聚”起来
振兴传统工艺,首先要让工艺人才能够生存。吴中区积极发挥乡土工艺人才在带动群众致富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乡土工艺人才与相关专业大中专毕业生、爱好者、待业人员顺畅对接机制,支持乡土人才企业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特别是下岗职工、残疾人,带动群众就业创收。
其次要变行业为产业,实现集聚发展效应。舟山核雕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舟山核雕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逐渐产生规模后,吴中区先后投入1.3亿元实施舟山核雕村改造提升工程,扶持成立了核雕行业协会,新建核雕艺术馆、大师工坊、风情街等,全面完善配套设施,旅游资源同时得到保护和开发。舟山村逐渐成为特色产业、工艺文化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地方。目前,全村拥有各类核雕工作室、陈列室520余个,年销售额约3亿元。
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反哺产业,吴中区不断加强乡土工艺人才生态链建设,加快工艺产业节点专业人才的培养,推进经纪、设计、策展、金融、营销、品牌传播、文艺批评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同样要依靠产业链,它不是单纯的一个生产环节就能发展起来的,在现代背景下,还需要融入诸如设计、创意、销售等元素在其中,”吴中区文体联负责人强调,“以往一家独揽设计、制作、销售等环节的模式将会逐渐被取代,苏作工艺的壮大需要真正专业的分工与合作、需要更加多元的人才融入进来才能实现。”
高校是对产业化有着深刻理解并付之实践的特殊园地。吴中区不断推进光福镇与苏州工艺美院深度合作,拓展“苏作工艺学院”功能,并积极加强同外地高校的交流合作。据悉,西安美术学院已经同吴中区达成共识,将合作成立非遗文创学院。
近年来,吴中区鼓励利用存量资源兴办文化产业园区,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与运营,积极打造苏州工匠园等兼具现代文明与吴文化特色的龙头文化产业园区(载体)项目。今天正式开园的苏州工匠园由去年文创峰会启动建设至今,已经逐步投入使用,内设宣传展示、配套服务、品牌共创、产业智库、集成孵化五大产业平台,着力建设以“吴中工艺”为特色的艺术家、文化创意集群和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共创共享发展聚合体。(《苏州日报》2018年11月10日A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