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组工要闻
新华日报:“苏作天工”厚植文化软实力
发布时间:2018-11-09   点击次数:


  1110日,2018苏作文创峰会将在太湖之滨拉开帷幕,这一成功举办两届的传统手工艺嘉年华和文创产业盛会,将更加注重文化传承性、学术交流性、产业融合性、社会参与性及技能提升性等,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产业经济融合发展探寻新思路。

  “天下工艺看苏州,苏作精华在吴中。面对近年来文创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吴中区不断破解体制机制上的发展难题,初步形成重品德、树品牌、抓品质年轻化、国际化、产业化发展思路,搭建起集文化人才引育、文化思想交流、文化素质提升、文化工艺传承、文化产品交易、文化资本嫁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平台,让苏作天工,根植吴中成为区域文化软实力鲜明印记。

  乡土人才彰显传承自觉

  守住吴文化传承活化载体

  作为苏作传统工艺的发源地和全国乡土工艺人才最集聚的地区之一,吴中目前不仅拥有核雕、刺绣、缂丝、红木雕刻、玉雕、砖雕等10多种门类的非遗技艺,更拥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17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占到全市的1/3,有13件作品入选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居全国区县之首。

  手艺,是文脉赓续的见证;人才,是手艺传承的根本。在吴中,一批主动彰显传承自觉的乡土人才,正成为苏作在新时代大放异彩的动力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红木雕刻大师钟锦德成为苏州市职业大学的兼职教授,并将建立苏州市职业大学钟锦德技能大师工作室苏作明式家具协同创新中心;玉雕大师钱建良和苏作木雕非遗传承人陈忠林就被苏州工艺美院特聘为刚成立的苏作工艺学院的实训教授,他们各自的工作室也成为这家学院的民间工艺传习基地;青年匠人史志晔创办的青年手艺人协会,目前已经吸纳青年120多人,为苏作工艺发展带来蓬勃生机……

  呼应人才主动,吴中在支持苏作乡土人才发展上更是不遗余力。乡土人才是吴文化活化载体,目前,我们已初步形成立体式的乡土人才支持政策,内容涉及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文化产业项目、参展补助、自我提升、举办学术会议、实训基地、文创载体、青年工艺人才等等。吴中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顾建列介绍。

  今年,吴中区出台并落实《吴中乡土工艺人才培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乡土工艺人才十百千工程,计划到2020年底,自主培养国家级乡土工艺人才10人左右,省市级乡土工艺人才100人左右,区级乡土人才数据库入库人才1000人左右,打造成梯次衔接有序的人才队伍。以品行、技能、三带能力三个主要评价维度,选树德艺双馨乡土工艺人才,让更多的吴中手艺人变成守艺人单飞凤变成领头雁

  机制创新破除发展软肋

  “平台+”构筑产业影响力

  “尽管吴中区在工艺文化人才和文化产业上具有扎实的基础,但存在的软肋同样明显。吴中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张瑛坦言,从创新思维上看,吴中传统工艺和现代文创产业结合紧密度不够高,有苏作文创的现象依然突出;从人才培养上看,尽管存在青年人才回流现象,但代际传承的问题依然严峻;从产业运作上看,作坊式生产较为普遍,文化人才多,文化产业弱的发展怪圈依然存在等等。

  产业的急速发展,呼唤传统技艺发生更多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吴中通过人才培养、对外交流、新型交易等多个平台建设,极力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为了搭建展示乡土工艺人才的专属秀场,吴中近年来组织乡土工艺大师赴国家大剧院、恭王府、台湾故宫博物院等顶级文化平台设展,更在第二届、第三届中法文化论坛惊艳亮相;通过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吴中区与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首度合作,开办苏州吴中高层次文艺人才研修班,借助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和区内职业学校力量,创办苏作工艺学院,让乡土人才在家门口接受高等教育和技艺传承;通过加快区内工艺文化电商平台建设,引入东家等专业电商平台资源,为传统工艺品插上互联网翅膀。推动资本与工艺品嫁接,核雕乡土人才周建明、砖雕乡土人才蔡云娣等纷纷走上文交所平台,开启了互联网+艺术+金融的发展模式……

  助推传统工艺向现代产业方向迈进,吴中还着眼于体制机制改革。今年,我们在非遗传承人的评定上,特意取消了必须从业满20年才可以参评的限制,力争把第二代匠人全部提到传承第一线。吴中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叶志明说,这一举措将打破传统的人才遴选机制,让更多既有手艺,又懂产业发展的青年人才走上前台。

  提升文创载体发展质效

  推动产业人才集聚增值

  十月下旬,第二十四届世界非遗展在法国巴黎卢浮宫举行,吴中区国家级制扇大师盛春和缂丝大师蔡霞明携作品亮相,受到专业人士高度评价。

  “吴中非遗再次受到国际热捧,除了依靠匠人们的妙心巧手,更与苏作产业化发展密不可分。苏豪文化科技创意园总经理陈黎明介绍,近年来,创意园通过引进盛春、蔡霞明等工艺美术大师,重点培育了苏扇、缂丝、苏式旗袍等一批文创企业。同时,创意园吸引了一批设计、策展、金融、营销、品牌传播人才进驻,通过帮助工匠评选各类人才,为企业提供品牌打造、策划展示、产权保护等服务,有力激发了区域文创产业的活力,去年,园内产值已达到2亿元。

  从个人到团队,从作坊到企业,从单一产品到完整产业链,吴中通过载体平台打造,不断放大文创产业人才的集聚效应。走进位于吴中区凤凰文化产业园6-7楼的苏州工匠园,俨然进入一个小型的苏作博物馆——12个不同主题的苏州工艺、苏州文化展示区域,聚集当代苏州工艺美术行业领军人物,集中展示、销售各类苏州工艺美术精品、文创产品,令人目不暇接。我们的定位就是要成为苏州工匠的经纪人,一方面打造苏工资源库,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苏州工匠园总经理肖薇薇说。

  鼓励利用存量资源兴办文化产业园区,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与运营,一批兼具现代文明与吴文化特色的龙头文化产业园区(载体)项目在吴中拔地而起。除了苏豪文创园、苏州工匠园,吴中近年来还着力打造全省首家科技镇长团众创空间一箭河文创园,建立了香山工坊等保护示范基地,相继成立了蔡金兴澄泥石刻工作室等一大批名人大师工作室,并设立文化产业扶持发展引导资金1000万,重点扶持工艺美术等行业的优势文化产业项目,在苏州打造了一片文创产业载体发展高地。

  “举办苏作文创峰会,也是我们检验文创载体发展质量,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实效和文创产业品牌影响的重要环节,我们将以此进一步丰富吴文化的品质和内涵,提升工艺文化影响力,强化工艺文化人才在苏州的首位度和在全国的知名度。吴中区文体局局长周一风说。(《新华日报》 2018119日第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