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受不同区域、层级影响,各地面临的问题千差万别,治理的手段和路径也应因地制宜。位于苏州市主城南部的吴中区,共有215个村(社区),下辖1001个自然村、552个小区。面对数量庞大、类型复杂、情况多样的基层治理单元,今年以来,吴中区加快推进党建引领“海棠红·幸福里”建设,坚持分类施策,突出以点带面、多元共治、攻坚克难,在太湖之滨“绣”美基层治理新图景。
树样板
挖掘示范点,强化标杆带动
走进吴中区越溪街道莫舍社区民生综合服务中心,红色文化传承站、儿童游乐空间、长者休闲区、健康管理站等功能区域一应俱全。通过一站式整合十大功能,居民在步行可达的距离内,便能享受到全面便捷的服务,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龄友好空间跃然眼前。
莫舍作为拆迁安置小区,人口结构多元、老年人口众多。社区党委书记陆丽华介绍,为了服务好、凝聚好各类人群,特别是让安置居民乐享晚年,社区着力构建“1510”党群服务圈,更以创新和温情编织了一个覆盖全年龄段、全健康状态、全生活需求的深层次社区服务生态系统。今年,莫舍更是精心打造“幸福里·莫舍家”温馨场景,成为社区共建共享的典范。
“幸福里”怎么建?治理工作如何优化升级?吴中区的做法是,首先梳理出组织触角扎根较深、资源力量整合较好的点位,根据相关标准进一步做实做细基层党建,充分释放典型带动作用,按照“扩中”“提低”要求,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吴中区根据苏州市总体部署要求,结合实际出台党建引领“海棠红·幸福里”建设工作方案,联合社会工作部、民政局、住建局等28个部门,细化试点小区(自然村)建设参考标准,围绕“建好支部、配强队伍、健全机制、丰富服务、完善阵地”等具体标准,在老旧小区、动迁安置小区、景点周边自然村等区域建设小区(自然村)示范点,压实镇村主体责任,同时建立区级层面“定人、定向、定时”沟通协调机制,实现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确保把“长板”拉长、优势做优,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供更多可复制、借鉴的实践经验。
树好样板,更要把样板的典型经验讲好、示范方法用好。除了鼓励村、社区相互走访交流学习,吴中区还推动示范点的党员干部走到前台,在不久前开展的“东吴先锋微讲坛”上,吴中区专门邀请14位不同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围绕“‘海棠红·幸福里’建设怎么干”主题交流经验做法,推动经验共享、问题共解、发展共促。在甪直镇维乐社区党支部书记杨洁看来,梳理总结自身经验的过程,也是系统检视自身问题的过程,有助于进一步打开治理思路,提升治理效能。
“输出的是具体解题思路,复制的是共性治理经验,锻炼的是基层干部队伍。”吴中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该区还将在此基础上,开展互比互学,推动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
补短板
紧盯重难点,推进多元共治
物业服务跟不上,业委会不给力,出现问题社区难介入,沟通不通畅,往往成为小区内部出现治理矛盾的主要原因,也是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低下的重要因素。
针对这一问题,吴中区在推进“海棠红·幸福里”建设过程中,专门向这一重难点“开刀”,通过制定业委会(物管会)建设提升行动方案,按照“先易后难”“一小区一策”的原则,加强小区业委会规范化建设,切实补足治理短板。近两个月,全区小区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显著提升,业主、物业、业委会、社区有效互动的多元共治机制逐步建起。
“小区的管网修好了、车位增多了、墙面刷新了,小区的整体面貌都变新了。”木渎镇雀梅社区党支部积极探索惠民物业、海棠先锋、物管会四方协商工作模式,累计收集意见建议近120条,协调解决主干道修缮、增设残疾人坡道等问题24个。
在城南街道龙南社区塘湾新村小区,看着焕然一新的小区面貌,居民们同样由衷赞叹。由于建成时间久远,此前基础设施老旧、公共空间狭小、管理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一度困扰着小区居民。
面对这些问题,小区党支部凝聚党员、网格员、物业、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按照“科学划网、力量进网、职责入网”的整体思路,有序推进“党建、治理、服务”三位一体建设,扎实推进实事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小区治理精细化水平。如今,随着雨污分流改造、停车场改造、拆迁区域平整等10余个实事项目的完成,小区配套设施不断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人心齐、泰山移,治理难,难就难在人心不齐。”郭巷街道湖景花园社区党总支书记沈芳介绍,社区下辖3个小区,为更好凝聚各方力量,实现“握指成拳”,成立了3个实体党支部,由业委会主任担任支部书记,从物业和居民中各选出一名有威望的代表担任委员,通过小区党支部牵头,规范议事秩序,厘清权责清单,由支部书记负责“吹哨”召开会议,社区、物业、业委会代表讨论,楼道网格共同参与,形成“1+3+X”的运行机制,专门打造的“海棠红·一米花园”,已协调解决邻里纠纷、权益维护等110起,成了解决问题、邻里互动的好去处。
在“共建共享”中打造幸福单元,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心坎上,不仅要凝聚多元力量,还要挺起先锋担当。为了进一步推进业委会(物管会)建设提升,截至目前,吴中区已鼓励150名机关在职党员、“两代表一委员”等先锋力量参选业委会(物管会)成员,定期举办专项政策解读、业务培训,强化业委会(物管会)专业力量配备;指导业委会健全定期汇报、业主大会议事、财务管理、档案管理“四项制度”,明确内部职责分工,实现规范管理全覆盖。
筑底板
聚焦薄弱点,攻坚复杂区域
城中村往往因为外部形态差、内部肌理乱、组织形态弱,成为城市发展的“痛点”,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薄弱点和各类治理矛盾多发的复杂区域。
在“海棠红·幸福里”推进过程中,吴中区持续推进城中村等复杂区域治理,织密小微网格、强化阵地建设、做优基层服务,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切实筑牢基层社会治理的“底板”。
“以前小区里常有乱接电线的,我们也不知道找谁解决,现在党支部成立了,治理方面就有了‘主心骨’。”今年6月,随着城南街道红庄社区三区党支部的成立,通过“社情民意联系日”等平台收集到相关诉求后,为小区新增了125台消防设施,切实提升安全管理实效,获得了居民一众好评。在强有力的战斗堡垒支持下,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被激活,居民满意度不断提升。
红庄位于吴中中心城区,外来人口超2.6万,曾一度是吴中区乃至苏州市最难治理的城中村。之所以成为“老大难”,不仅仅是流动人口多、基础设施落后等“表象问题”,更关键的还在于组织力不强、向心力不够、凝聚力不足等深层次原因。按照“海棠红·幸福里”建设要求,社区党委着力建组织、建队伍、建机制,推动治理根基更加牢固。按照“单人包案、专人负责”的原则进行再延伸、再细分,织牢织密“神经末梢”治理网格,让治理有了抓手。
“既要建强组织架构,筑牢治理的‘四梁八柱’,还要集中攻坚、专项突破,让民生‘底板’更牢固。”吴中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原有“社区党委—小区(自然村)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群众”组织架构基础上,吴中以街巷、河道等微元素为单位进行再细分,织密小微网格,今年以来,以“一小区(自然村)一支部”为标准,加强小区(自然村)党组织建设,因地制宜设置楼栋(村民小组)党小组610个。针对城中村群众急难愁盼,组建“海棠微网”“警盾护航”等8个行动支部,协调解决城中村环境提升、污网改造等2400多项治理难题。
树样板、补短板、筑底板,分类施策推进“海棠红·幸福里”建设,让吴中基层治理持续“升温加码”,百姓“家门口”的幸福场景越来越丰富。目前,全区以长者娱乐、儿童游乐等10项功能为抓手,已改造党群服务阵地、东吴先锋驿站等129处,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匹配形成5大类“服务清单”,在一系列务实举措推动下,吴中基层组织力量不断建强、为民服务持续做优、治理效能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