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津县加强农村党建促农民增收纪实
发布时间:2009-06-26 点击次数:次
日前,记者一行再赴3年前连续3次遭受破坏性地震的盐津县采访,但见满山遍野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处处感受到全县各基层党组织在带领群众恢复重建和发展生产中的生机和活力。
“我们这里过去一年只种一季包谷,土地要闲置几个月,大家穷得叮当响。这几年,党员干部带领我们学技术,调整种植结构,去年全组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成为庙坝最富裕的村民小组。”听说是省报记者来采访,牛场村58岁的老党员陈世昌争着介绍他们的“致富经”。
听着农民群众掏心窝的话,盐津县委书记成联远颇为感慨地说:“两年多来,全县通过‘双培双带’工程,培养了一大批既能干又实干的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和致富党员,通过他们带领群众致富,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在去年冬季农业开发中,全县种植了8万亩油菜,仅此一项,今年种植区农民可增加收入近5000万元。”
创新机制强堡垒
以“三级联创”为抓手,全县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和上下一条线、全县一盘棋的农村党建工作格局
“群众要致富,关键看支部;党员个个带头,产业发展不愁。”这是盐津县广大干部群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否发挥作用的形象总结。由于受“养牛耕田、养猪过年、种点瓜果蔬菜为了换盐巴钱”的传统观念影响,在产业发展中,盐津县普遍存在着组织化程度、科技含量和适应市场的能力都很低的现象。2006年,盐津县连续3次遭受了破坏性地震,给本不富裕的农村群众雪上加霜。如何尽快让受灾群众站起来、富裕起来,成了县委近几年来执政的首要任务。
“在3年来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以及在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党支部真正发挥了‘每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每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战斗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县委创新思路抓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取得的效果。”谈起农村党建在助农村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县委副书记、县长李疆体会颇深。
近几年,盐津县委坚持以深化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为抓手,以“五个强化”创新农村党建工作新机制。县委确立了把党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建立了县委、乡镇党委、基层党支部三级责任制,明确三级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和上下一条线、全县一盘棋的农村党建工作格局。为做到经常了解基地党建情况,县委强化调查研究,要求县、乡(镇)党委必须经常深入基层,总结经验,查找差距。同时,注重实效,强化督促检查。一是要求县、乡(镇)两级党委利用调研、检查工作等机会,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检查指导;二是由县委组织部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基层进行检查指导;三是从县处级离退休党员干部中聘请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担任督察员,分阶段对农村基层党建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为确保工作制度化,县委强化了乡镇党委书记上下双述职制,即由乡镇党委书记每半年向县委常委会议进行专项述职,年终向县委全委会述职和向下级党组织负责人或全体党员述职(即向上、向下双重述职),使乡镇党委书记牢固树立“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党建理念。
为做有样板、学有示范,县委强化示范带动,在全县农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树立23个党建工作示范点,沿昆水线建起了党建示范长廊,以“五好五带头”和“组织设置健全、班子团结有力、党员作用明显、队伍结构优良、活动开展正常、制度建设规范、工作业绩突出、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为全县党建工作树典型、立标杆。
“双培双带”扬旗帜
大力实施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素质教育”工程,培养了一大批有带头致富能力和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型”党员
“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提高党员素质,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最终要落实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这几年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能够立竿见影、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县委按照把致富能人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或村干部的‘双培双带’要求,培养了一批有敢闯敢干精神,热心为群众办实事的党员和能人进入了村级领导班子,培养了一批有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双带型’党员。”这是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赵声安的党建心得。
为培养“双带型”党员,盐津县大力实施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素质教育”工程。近几年来,通过“双培双带”工程,县委组织部门把462名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912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89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目前,在全县村党总支书记中,大部分都有自己的产业,成了名副其实的群众致富带头人,在促进群众致富中成了“领头雁”。
“种竹子,采笋子,年年都能进票子,党和政府帮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这是庙坝乡红碧村人挂在嘴上的一首顺口溜。红碧村是盐津县的高寒山区,全村600多户人家长期守着大山受穷。2005年秋,县委书记成联远在调研时发现红碧村出产的黄皮竹竹笋肉嫩味好,是难得的绿色佳品。为发展这一既能培土固水又能让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成联远积极发动村“两委”及全体村组干部、党员带头种竹,并成立了黄皮竹专业合作社。目前,全村黄皮竹面积已发展到2.5万多亩,虽然只有部分黄皮竹进入采笋期,2008年,全村仅卖笋子就接近300万元,户均达4000多元。如今,黄皮竹已成为红碧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各村组还采取支部出面组织、党员带头参加的形式,发展各类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走“支部+协会+农户”的路子,组织村民“抱团出山”闯市场。牛寨乡龙洞湾村民小组的佛手瓜远近闻名,全组58户家家种瓜,但随着产量不断增加,一些瓜农擅自降价无序竞争,造成瓜农利益受到损害,产业发展受到威胁。村党总支带领村民组建了佛手瓜专业合作社(协会),选举种瓜大户王开元为社长(会长)。王开元不负众望,通过外引内联,不但稳定了瓜价,还拓展了市场。目前,全组佛手瓜已发展到120亩,户均收入超过8000元,王开元在换届中以全票当选为村民小组长,并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
据了解,全县在各村党总支、党支部的组织引领下,目前已发展生猪、仔猪、黄牛、山羊、乌骨鸡、蔬菜、林果、竹笋、蚕桑等各类农村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100多个。
选好配强“带头人”
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和党员的带头致富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找到了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最佳结合点
“河口村不通河口,云南巷难通云南”。这是地处滇川两省交界的牛寨乡河口村过去的写照。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在河口村采访,谈起村“两委”带领群众抓治安、修公路、盖新楼、拓街道、种果树、办猪场……一桩桩,一件件,都众口一词夸他们有了一个好支书、好带头人。
这个好带头人就是现任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李邦军。
10年前,从部队复员退伍的李邦军“嫁”到位于云南的河口村。由于在部队大学校里受到培养锻炼,加之头脑灵活、办事公道有魄力,四川塘坝人李邦军很快受到云南河口村人的尊重。经过县乡两级党委的考察、培养,2000年李邦军就任河口村的党总支书记,2004年经村民民主推荐又兼任河口村主任,支书、主任一肩挑,李邦军明显感到肩上的担子不轻。上任以来,李邦军带领村“两委”班子认真分析制约河口发展的各种原因后认为,制约河口村的发展因素归根到底是社会治安混乱、交通条件制约、产业发展滞后。找准了症结后,他带领村两委班子主动与四川筠连县塘坝乡综治办联系,联合成立跨省治安巡逻队,为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打通交通瓶颈,彻底改变“云南巷不通云南”的历史,2006年,河口村在挂钩扶贫的昭通市人大常委会的支持帮助下,争取上级投入资金600多万元,组织群众投资1145万元,大干水、电、路和集镇街道、民居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修通了河口到牛寨9.8公里长的陡河公路后,彻底结束了村民到乡上要借道四川而行的历史,实现了“云南巷”直通云南。
打通交通瓶颈后,李邦军和村“两委”一班人又按照“一社一品、一户一策”的思路,组织群众发展优质柑橘、板栗种植等,高标准建起了年出栏肥猪1000头以上的养猪场1个,辐射带动全村年出栏肥猪4000头、乌骨鸡20000只,带领群众在小康路上走得更欢。
田畴村野党旗红,盐津在探索基层党建工作中,找到了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促进了“三农”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迈上新台阶。2008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6.97亿元,比上年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60元,比上年增长24.1%。(记者 张天春 蔡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