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基层党建 > 农村党建
北京延庆县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09-03-05   点击次数:

北京市延庆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高英

优化组织设置、完善组织体制,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延庆县委大胆探索、积极实践,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三缺”,通过“三建”优化组织结构,实现“三合”的效果目标,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进一步增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的背景分析

  县委在调研中发现,当前的村级党组织绝大多数能够有效履行职责,带领广大群众创业致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村镇建设中有效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三缺”:一是组织覆盖上有欠缺。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林、副、工、商等逐步从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多种新型经济组织,而新型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还是薄弱环节,党的组织、工作和影响还不能做到全覆盖;二是部分党员参加组织活动有欠缺。随着农村党员队伍的扩大,党员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出现党员集中教育管理难;三是村级党组织调整产业布局的能力有欠缺。由于受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强村富村在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拓展发展空间,而经济薄弱村虽具有相对富余的土地、劳动力,却面临着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等问题。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通过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单靠村党支部的力量难以达到。上述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县委领导班子通过研究分析认为,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和不足,不能仅仅归结于部分村干部、党员的党性观念差和素质能力差,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新阶段,农村的社会结构、农业的经营形式和党员的身份、活动空间、活动内容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党建工作的一些传统做法已经与发展变化了新形势不相适应了。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从农村新的经济社会结构出发,去改革党建工作,要以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为切入点,通过丰富党组织活动内容、改进党组织活动方式,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于是,县委组织部具体指导下,延庆、康庄、四海、沈家营等几个乡镇开始了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试点工作。

  二、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的主要做法

  在试点工作中,我们坚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把握“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的原则,在按照行政村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采取联合建、分类建、拓展建的“三建”方式,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

  1、联合建,成立“联村片总支”

  延庆镇是延庆县的中心集镇,共有45个村党支部,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产业特色。东北部大部分村庄分布在110国道两侧,靠近龙庆峡、玉都山、松山风景区、石京龙滑雪场等旅游景点,以民俗旅游、接待、蔬果采摘为主导产业;西北部的大部分村庄距县城较远,耕地面积大,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南部的大部分村庄由于开发区占地较多、开发规模大等原因,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突出以规范村级管理为重点;西部大部分村庄地处妫河流域沿线,水资源丰富,是延庆镇率先调整种植结构的区域,以特色农业为主导产业;镇中心大部分村庄地处县城中心位置,以城市建设为重点,依托这些重点工作和主导产业,延庆镇成立了东北片、西北片、南片、西片和中心片等五个片总支。根据各片产业特色和工作重点,精心选派了10名熟悉农村情况,有农村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和责任心较强的镇机关干部任党总支书记、副书记。此外,镇党委还制定了给予责权、给予资金、给予待遇的“三给予”政策;明确了“联村片总支”抓“两委”班子建设、抓党员队伍建设、抓稳定工作、抓新农村建设的“四抓”职责;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办法,保证“联村片总支”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2、分类建,成立特色党小组

  沈家营镇共有22个行政村,镇党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各村实际,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如:北老君堂村的白菜和马铃薯种植产业、后吕庄村的奶牛养殖产业、魏家营村的生猪养殖产业等,根据村内党员数量和从事产业类别,将从事同类产业和相近产业的党员划分为一个党小组。目前,特色产业发展较好的村都成立了蔬菜种植、奶牛养殖、果林种植等3—5个党小组。此外,将村内年龄偏大、政治觉悟较高的老党员编成参政议事党小组、环境整治党小组、治安巡逻党小组,协助村“两委”处理好各项村级事务,促进村级各项工作的开展。目前,全镇共建特色党小组60多个。在探索实践中,镇党委逐步健全完善了特色党小组的管理机制,建立了党小组联系户和党员帮扶困难户制度、定期汇报工作制度、考核评比制度等,对党小组实行目标管理。

  3、向外拓展建,成立新经济组织党支部

  四海镇位于延庆县的东部山区,镇党委、政府立足“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结合镇域特点与实际,大力发展各类新经济组织,并以此为抓手,对大自然野生资源进行有效、可持续的开发利用,促进农民增收。在2005年由四海镇8个村的村干部12人,自发组织成立“四海种植合作社”。合作社实行自负盈亏,股份制管理,主要着眼特色花卉产业和林下经济开发。随后,该镇又先后成立了食用菌协会、大吉祥奶牛合作社、五丰肉牛养殖协会、民俗旅游协会、祥岭姐妹种植中心等新经济组织。随着新经济组织规模的逐步扩大和党员数量的增多,如何加强该领域的党建工作成立摆在镇党委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2006年,在镇党委的指导和帮助下,该镇第一个建立在产业链上的党组织---“中共四海种植合作社党支部”正式成立,党的工作开始向新的空间拓展,群众工作开始向新领域深化。

  三、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基本成效

  通过党组织设置创新,初步实现了党的基层组织结构与经济社会结构有效契合、党组织活动重心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心有效结合、党员和群众关系更加融合的“三合”效应,基层党组织的活力进一步增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1、实现党组织结构与经济社会结构的契合,完善了农村基层组织网络

  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历来是根据经济社会组织的变化而确立其形式的。在创新试点工作中,我们主动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努力破除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单一化、封闭化、固定化的弊端,在坚持按地域、建制村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把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村划为一片,成立“联村片总支”;在村辖范围较大,党员数量较多的党支部下,根据地域相连、从业相同、兴趣相近等因素,建立各类特色党小组;将基层党组织设置向农村新经济组织领域延伸,把基层党组织建立在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中,逐步构建起“以村党支部为主体、特色党小组为基础、新经济组织党组织和‘联村片总支’为补充的新型农村基层党组织网络”,实现了党的组织结构与农村经济社会组织结构有效契合,进一步扩大了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党的影响的覆盖面。

  2、实现党组织工作重心与农村改革发展中心的结合,增强了党组织活动的吸引力

  通过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不仅找准了党的组织结构与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契合,而且也促进了基层党组织职能、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的改变,有效解决了党的工作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两张皮”的现象。一是强化了服务型职能。延庆镇“联村片总支”成立后,在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构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能覆盖各个层面的党组织和党员管理服务体系,使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和学习,都能找到党的组织,参加党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利,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有效促进了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三服务”理念;二是丰富了活动内容。根据农村经济社会结构设立党组织,实现了基层党组织由地域型向功能型、专业型的转变。各基层党组织在对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中,除了共性活动外,还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把培植产业、发展产业等内容纳入党组织活动之中,提高了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海镇种植合作社党支部聘请北京农学院专家对党员进行花卉种植技术培训,在技术的支撑下花的质量也越来越高,品种从几种到几十种。沈家营镇的各个特色党小组根据生产活动中遇到的难题,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形式的种植、养殖座谈会、研讨会,使活动内容更加贴近农民的生产实际和切身利益,从而增强了党员参加活动的内在动力;三是改进了活动方式。成立特色党小组,对党员实行“小班化”教育管理,使党组织的活动更加灵活。比如,在沈家营镇,如果党员白天忙,党小组活动可以安排在晚上;如果某一个党员行动不方便,活动可以安排在他的家里进行,由于这种做法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党组织学习活动的到会率明显提高。此外,同一个村里的不同党小组之间还自发形成了“比学习、比本领、比奉献”的氛围,进一步提高了活动效果。

  3、实现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融合,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以经济社会组织为依托设置各种类型党组织,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有了新的载体、新的空间和新的内容。各类党组织充分利用贴近农村党员和群众生产生活实际,能快捷接受新农村建设信息的优势,围绕党在农村的工作任务,开展形式多样、体现自身特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四海镇种植合作社党支部充分发挥自身的有上级党组织支持帮助和社会动员力的组织优势,积极协助合作社发展花卉产业。截止目前,已发展花卉和食用菌1500多亩、玫瑰近1000亩、茶用菊花200亩,种植户150余户,户均可收入15000余元。沈家营镇魏家营村养殖业党小组组长张海山是一个养猪大户,他致富不忘群众,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积极主动地为养殖户提供饲料、技术、防疫、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在他的带动下,魏家营村及周边镇村的80余户村民通过发展生猪养殖走上了致富道路。实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同时,“参政议事党小组”、环境整治党小组、治安巡逻党小组的老党员,充分发挥余热,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协调解决纠纷,使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中体现了先进性,群众在得到实惠中切实感受到了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党组织和党员与广大农民群众的关系也更加紧密、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