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探索破解“城乡人才二元结构”调查(一)
一方面广大农村亟须高素质人才,一方面大量无法就业的大学生“漂”在城市,这一被称为“城乡人才二元结构”的现象是当前西部地区普遍面临的难题。这种城乡人才的“僵局”不仅使新农村建设面临人才危机,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给城市的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巨大压力。
基层人才流失严重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并存的特殊直辖市,甚至是一个不太像直辖市的“另类直辖市”:3200万人口有近三分之二在农村,农村面积占全市面积的99%,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但是,重庆农村却普遍存在人才结构失衡、整体素质不高、人才流失严重等十分突出的问题,已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
据重庆组织人事部门调查,重庆农村各类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亟待提高,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技术服务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同时,由于受经济和地域条件限制,农村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更难,重庆县以下基层人才流失严重。潼南县卫生系统2000年以来引进146人,目前已流失128人。
失业大学生“漂”在城市增加社会风险
一方面是农村人才紧缺,另外一方面却是大量大学毕业生“漂”在城市无法就业。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回乡工作没有前途,宁愿在城市临时打工或长期滞留,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随着这些“都市一漂”的人数越来越多,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据统计,仅重庆九龙坡区、潼南县、云阳县、酉阳县4个区县目前就尚有11389名大学生没有就业。他们当中,大多数是农村基层急需的农业、医疗、教育、文化、法律等专业人才。
地处三峡库区的云阳县2000年以来共有2947名高中生升入大学本科,仅有210人回县工作,且多为文、史、哲、教类专业,基层急需的理工农医类人才极少。
大学生为何不愿下基层就业
据了解,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因素比较多,但最主要的是缺乏激励机制,党委政府的良好意图与大学生个人发展、现实需求有较大“落差”。大学生下基层工作在身份、待遇、前途等方面都存在后顾之忧,即使到了基层也难以发挥作用,宁可“漂”在城市,就算找不到工作也会有更多机会。
从事学生工作的西南大学地理学院辅导员孙楚航说,现在国家鼓励大学生毕业后服务农村基层的项目不少,有组织部门的“选调生”、团委系统的“西部志愿者”计划、教育部门的“特设教师岗位”、人事部门的“三支一扶”计划等,但其身份、待遇、政策都不统一,对大学生也缺乏足够吸引力。比如,“选调生”解决了公务员身份,“特设教师岗位”解决了事业单位人员身份,而其他项目没有解决人员身份问题,“西部志愿者”服务期满后,还面临着重新找工作的问题。一些参加过西部志愿者计划的大学生,“服务期满,就是死期到,根本找不到工作,单位不留,社会不认。”“下基层还面临着重新就业或者找出路的问题,谁还愿意下基层呢?” (刘亢 黄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