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基层党建 > 农村党建
关于农村新型社区党组织设置及其运行机制的探索思考
发布时间:2008-04-30   点击次数: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工业的发展、工业功能区块的建设,越来越多的行政村被连片集中安置在农民居住小区,这些村村务管理按原有体制各自运行,势必出现农村社区资源难以整合、管理难以融合、服务难以到位等情况。以加强党建工作为切入点,探索农村新型社区基层组织的优化设置,完善组织功能,创新管理服务体系,对于提高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区农村新型社区的基本现状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我区大量土地被征用。土地征用,必然涉及政村拆迁安置,由此形成了由一个行政村或附近几个行政村集聚居住的新区域。到目前为止,我区已有15个行政村实施了整体拆迁,形成了6个中心村落;并且从今年开始三年内,规划涉及整体拆迁的行政村还有24个。这些重新集聚后形成的集中居住区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一个行政村相对比较集中居住的地域概念,它们已成为农村新型社区。经调查了解,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城郊型农村新型社区。这类农村新型社区主要存在于海门街道、白云街道、葭芷街道,这3个街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村民统一集中或异地安置,形成新的聚合地域。比较典型的有海门街道的赞扬、群辉(社区),白云街道的界牌头、春潮(社区)等等。这些农村新型社区充分体现聚居特征,而且在配套设施上较好。
         
        二是村企联创型农村新型社区。这些农村新型社区是由于工业功能区块建设,土地大量征用,涉及到的几个村整体搬迁。如下陈飞跃工业功能区块涉及拆迁牛轭、后邱、椒洋、同心、合作5个村2000多户村民,建房共计942间。这是工业功能区块建设带动产业集聚、人口集聚为契机建设的全新的农村居住小区。
         
        三是中心村集聚型农村新型社区。作为集镇所在地,如三甲街道石柱(社区)、前所街道前所(社区),功能配套相对齐全,设施较好,累积发展成一个相对集中的农民居住地。这类社区涉及的村尚有较多土地,行政村村民或多或少还有一份自留地。
         
        二、新形势下开展农村新型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开展农村新型社区党建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调整设置难。农村新型社区往往有数个行政村聚居而成,各自为政的想法根深蒂固,尽管群众有统一社会事务管理、美化家园的良好愿望,但有些基层干部有抵触情绪,怕削弱村级组织对群众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对农村社区化管理积极性不高,这是影响农村新型社区党建的关键因素。
         
        二是利益关系整合难。农村新型社区的管理格局,特别是社区建设规划要求与行政村建设意向存在不统一。同时,农村新型社区成员的需求又呈现多元化趋势,大量的村(居)民从“农村人”向“社区人”转变,他们的心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与城市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不相适应,势必会给社区党组织整合社会利益关系增加难度。
         
        三是职能定位难。农村新型社区党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既要立足村民“自治”,确保各行政村职能的落实,又要在发展社区文化、创建社区环境、搞好社区服务,以及如何有统有分,建立职责明确、管理有序、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方法上进行探索,给合理划分工作职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四是党员素质适应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相对于行政村来说,对社区党员素质、班子成员素质要求更高,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仍有较大的差距。此外,农村新型社区党员年龄老化的现象也不容回避。农村党员队伍的现状,决定了党员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其局限性。
         
        三、我区探索农村新型社区党建工作的具体做法
         
        农村新型社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各项工作都无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考虑到农村新型社区所处历史阶段和内在发展规律的特殊性,我们从实际出发,坚持一区两制、统分结合的原则,合理对接、良性互动的原则,强化服务、受惠于民的原则,按照“试点先行、区域联建、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着力提高农村新型社区党组织领导服务群众的能力、社会事务管理能力,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整洁、文明祥和的农村新型社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优化组织设置,建立与社区化管理相适应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自愿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大胆重构农村新社区,灵活设置党组织设置,理顺了农村新型社区各类组织管理关系及运行体系。一是合理调整组织设置。我区各试点新型社区都探索建立了一套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党建运行模式。目前,我区农村新型社区党组织设置主要有村村(居)联建、村企联建两种类型,已有2个农村新型社区党委。如岭南社区是一个典型的村居混合型社区,由岭南小区和赞扬村组成,社区党委由岭南社区、赞扬村和海门小学3个党支部组建而成;太阳新城社区由3个村、一个太阳城开发总公司组成,社区党委下设前进村、后村、上北山村3个农村党支部和一个企业党支部。二是建立农村新型社区事务管理体系。从社区组织与行政村组织有机融合的要求出发,涉及经济等村务管理由各村各自负责,而社区公共管理职能则由社会组织共同承担。目前,我区一些农村新型社区,导入城市社区管理的一些方法,并从农村新型社区实际出发,建立了“一委三会五中心”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一委”即社区党委会,是社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主要发挥社区建设的牵头抓总作用;“三会”即社区议事委员会、社区参议委员会、社区共建理事会。社区议事委员会由村两委负责人及驻社区有关单位党组织组成,负责社会事务的管理和组织实施;社区参议委员会由老党员、老干部组成,主要在推进社区建设中听取各方意见;社区共建理事会主要由驻社区的有关单位的党务干部组成。“5中心”即社区事务服务中心、党员服务中心、警务综治管理中心、青年妇女活动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三是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各农村新型社区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了农村新型社区党的组织工作各项制度及议事规则,如《农村新型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活动制度》、《农村新型社区党员活动室制度》、《农村新型社区党建工作定期通报评议制度》等,确保各项党建活动有组织、有活动、有成效,逐步实现组织方式从过去的以条为主向条块结合的网络化方向转变,活动方式从过去各自封闭向开放型转变。同时,还健全了农村社区事务的管理协商机制,定期召开社区议事委员会、参议委员会、共建理事会,群策群力,推进社区建设。如太阳新城社区环境的绿化美化,就是在社区党委的牵头下,经多方协调,统一各村和群众的意见,统一了绿化美化的标准,避免了“各栽各的树”现象的发生。
         
        (二)完善组织功能,增强农村新型社区党建的创新活力。注重引导农村新型社区党组织着眼于健全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型社区,让社区群众得实惠,使农村新型社区党建充满活力。一是创建学习型社区,发挥教育引导功能。开展“学习型农村新型社区”创建活动,利用已建好的社区学校、阅览室等硬件设施,实行开放式“远教广场”,广泛开展了政策、文化、科技、法律、卫生等“五进社区”活动,积极引导农民向市民转变。最近,各农村新型社区还专门邀请区委领导,为广大群众宣讲“十七大”精神4场次,在农村新型社区掀起了学习的热潮。二是健全服务体系,增强社区事务的管理功能。各农村新型社区党组织以群众的共同利益和需求为出发点,在区域性、社会性工作中发挥了协调组织功能,实现教育培训、文体活动、综合治理、纠纷调解、计划生育、就业培训和卫生环境管理“七统一”,通过改善服务管理,提高社区群众生活质量,让他们提前享受到了软、硬件设施建设带来的好处。如在警务综治服务方面,统一组织青年义务巡逻队,集中开展了“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在文教卫服务方面,开展了“新社区、新青年、新风尚”、“农村新型社区广场纳凉晚会”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三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凝聚人心功能。以“党员为主体,群众积极参与”为原则,积极创新活动载体,通过党员责任区、党员“一人一岗”、党员奉献日、“党群共建文明农村新型社区”、“党员先行,洁美家园”等活动,使农村新型社区党建工作与各种公益性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三)促进资源共享,为农村新型社区党建提供有力的保障。按照区域共建的思路,整合社区资源,丰富农村新型社区党建的工作内容和活动形式,动员和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形成了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工作格局。一是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农村新型社区党建,离不开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我们通过发挥社区党组织的牵头协调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便民利民的原则,确保社区设施能满足居民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公共卫生、综合治理、便民超市等社区服务功能的发展要求。我区农村新型社区的组成单位,都能从社区建设的大局出发,主动承担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任务。目前,都已建立了社区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警务综治室、卫生计生服务室、外来人口党建工作室、青年妇女活动中心、公开栏、科普宣传栏、文体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这些设施,都面向辖区内所有单位及居住在社区范围内的全体村(居)民,使之真正成为资源共享的“社区之家”。二是广泛开展结对共建。引导驻农村社区的有关经济组织、各类单位,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做到党员教育联抓、思想工作联做、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贫困对象联帮、文明小区联建。目前,全区有15家单位与周边的农村新型社区结成了互帮互助友好关系,一些企业党员职工也积极投身到农村新型社区的整顿秩序、治理环境、绿化保洁、亮化美化等工作中。三是完善共建协调机制。各街道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建立了由街道党工委领导,社区党支部(总支、党委)牵头,社区内有关单位基层党组织参加的社区党建工作议事协调机构,及时沟通情况,交流经验,研究解决农村新型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中的一些问题。目前,我区街道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农村新型社区党建、村党组织帮建、包村部门共建、基层站所和辖区内企业共建的农村新型社区党建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
         
        根据我区探索农村新型社区党建的工作实践看,要取得预期的工作成效,就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要坚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农村新型社区组成单位情况各异,干部群众思想不一,启动这项工作,必须做好充分深入的引导工作,关键要统一好干部、党员的思想,使他们提高对开展农村新型社区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为这项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二要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针对我区农村新型社区发展迅速的实际情况,要注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让农村新型社区的党员干部群众深切感受到开展这项工作带来的好处,扩大农村新型社区党建工作的影响力,从而整体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党建工作。三要坚持因地制宜,调整设置。要从农村新型社区区块构成的实际出发,要考虑地域、认同感、便于统一管理服务等因素,调整组织设置,重构有利于推动和发展农村新型社区党建的组织网络体系和工作协调机制。四要注重协调,有机融合。要增强农村新型社区党建的活力和生命力,必须注重全过程的协调,注重解决推进这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促使农村新型社区各项组织有机融合,良性运转,发挥作用。
         
        四、我区农村新型社区党建工作的初步成效
         
        实践证明,通过抓好农村新型社区党建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党对农村的领导方式,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探索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优化设置的有效途径。打破了原有按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党组织的单一形式,形成了党委(总支)建在社区、支部建在各行政村(企业)的组织架构。不断优化组织资源配置,针对有些相邻村发展不平衡、有较强互补性的特点,实行村村(居)联建党组织。同时,突破行业界限,实行村企联建党组织,形成了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巩固和扩大了党的覆盖面。二是健全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和管理社会事务的工作机制。通过农村新型社区整合农村各类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改变了“村自为战”的社会事务管理模式,实现了统一管理、统一利用、统一服务,拓展了农村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方式方法,搭建了功能完善的服务平台,从而让农村新型社区党建工作达到受惠于民、取信于民的目的。三是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新活力。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发挥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党员干部、村民代表、青年妇女等骨干,参与农村新型社区建章立制、就业创业、扶贫济困、调解邻里纠纷等工作,激发了农村新型社区党员的责任意识,增强了党员队伍的活力。四是发挥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农村新型社区以党建先行,通过开展富有成效的党建工作,较好地解决了我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党员教育管理、环境卫生、治安综合治理、外来人口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挥了保障和助推作用。
         
        作者:朱崇敏系中共台州市椒江区委常委、组织部长